暑气未尽,秋风徐来,记者近日走进了远安县“南大门”花林寺镇,虽已过了百花争妍、绿意盎然的蓬勃季节,仍可见碧水流淌滋养田野,特色农房错落有致,阡陌小道通达四方,村民们忙着在稻田间抢收。一幅乡村美、产业旺、民风好的“和美乡村”画卷正缓缓铺展开来。
今年,远安县花林寺镇以“和美乡村示范片”建设项目为抓手,通过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创新乡村治理模式等方式,因地制宜打造环境优美、产业兴旺、民风淳朴的和美乡村新示范。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村貌换新颜
傍晚时分,白日高温炙烤过后的热浪还未完全散去,木瓜铺村的陌下溪文化广场就已经热闹起来。村民们在凉亭里围坐一圈闲话家常,河边也有不少人正散步纳凉。
“以前这条河里都是垃圾、淤泥,隔多远就能闻到臭味。今年疏通整治后,水变清澈了,环境变好了,还修了小广场、安装了路灯,我们晚上散步也亮堂了。”家住木瓜铺村二组的陶大姐指着焕然一新的河道说道。
陌下溪文化广场的蝶变,是花林寺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花林寺镇在桃李村、高楼村、木瓜铺村等6个村,推进人居环境提升、流域综合治理、美丽庭院建设、基础设施提升等重点项目建设,围绕“本土专家+就地取材+群众参与”的模式,在保留村庄特色的基础上,清淤疏浚河道、新增绿化节点、改造提升美丽庭院、安装路灯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扮靓乡村“颜值”,促进村民生活品质稳步提升。
村容村貌变好了,如何管护成了新问题。为此,花林寺镇充分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组织开展“清洁家园”行动,让群众成为村庄环境建设的主体力量,以实际行动推动和美乡村从“一时美”到“时时美”。“我们村成立了环境维护小分队,引导村民主动打扫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并认领道路、沟渠等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共同维护好干净、整洁、舒适的美好家园。”木瓜铺村党支部书记崔敏介绍道。
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村强带民富
9月8日,气候微凉,来自伍家岗的吴女士正站在高楼村“周明葡萄采摘园”新建的精美门头下,指挥着自己的家人为自己拍照留念,“这是我第二次来高楼村采摘了,但是没想到变化这么大,新建了好多漂亮的小景观,道路也整修得更好了!”
高楼村是远近闻名的特色水果专业村,自2016年起,就开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果产业,种植葡萄、草莓、火龙果等23种水果千余亩。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渐形成了集采摘、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但随着水果采摘行业的不断发展,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仅远安县内就有多个水果专业村,采摘经济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实现特色水果产业的提档升级,成了一道难题。
为此,花林寺镇积极争取资金,对高楼村精品水果基地进行提档升级,通过整修配套产业道路、新建设施大棚和水肥一体化设施等,不断提升果园标准化水平。新建观景平台,铺设卵石墙、印花地坪等,丰富多元化业态,形成特色鲜明的文旅融合新模式,吸引游客驻足。除此之外,高楼村还积极推进农产品销售中心配套项目建设,新建水果冻库、改造蜂蜜加工车间等,不断延长水果、蜂蜜等农特产品的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致富,助推乡村产业提质升级。
“今年我们水果基地进行提档升级后,基础设施更完善了,种植环境也更好,葡萄的产量和品质都比往年要好,目前已经卖出15万公斤,收入早就超过了100万元,最远还卖到广东去了!等冻库修好,明年葡萄能卖得更久、更远了!”周明葡萄采摘园负责人对水果基地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创新乡村治理模式 新风润民心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要外在美丽得体,又要内在充实丰盈。花林寺镇立足群众所需所求,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模式,不断提升乡村内涵,绘就乡村和美底色。
不到早上8点,花林寺镇桃李村村委会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村民正等着用参与志愿服务、公共事务等获得的积分兑换棉被、水壶等奖品。
为创新乡村治理方式,调动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花林寺镇桃李村积极探索以“智慧桃李”基层微治理平台为载体的积分激励机制,通过积分兑换制度,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级公共事务,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当事人”,推动乡村焕发文明新风尚。
如今,“智慧桃李”已逐渐成为桃李村的新风尚。闲暇之余,村民们总会随手打开小程序,查看有没有活动可以参与、有没有求助可以帮助解决,村民们的主人翁意识极大增强,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主动性显著提升,邻里间的矛盾纠纷也变少了,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已经在桃李村变成现实。
三峡日报记者 曾雪彬 通讯员 张浉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