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宜昌到海南,从黄淮海到大西北,宜昌市人大代表、湖北康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绪冰犹如一只苦寻良种的“大雁”,“衔种莳养”35载,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带领科研团队先后自主选育和合作选育玉米新品种100多个,筛选中药材新品种10多个,选育魔芋新品种7个,构建起助农增收的种子谱系。
十年磨一剑 深耕田野育良种
时光回到1988年,从宜昌农业学校毕业后的彭绪冰被分配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科所工作,钻研玉米新品种育种。
长阳地处武陵山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长阳农科所组织技术团队,先后在海南、内蒙古等地建设玉米试验田。
1990年,满腔热血的彭绪冰扛起数十公斤玉米种子,登上“种业硅谷”海南,开启艰难的育种之路。在试验田,缺水停电是家常便饭,彭绪冰咬紧牙关,自己挑水灌溉。
忙活了几个月,田里玉米刚出苗,一场台风不期而至,三亩地一夜之间全部被淹。着急的彭绪冰顾不上暴风雨,套上一层薄膜,一头扎到田里抢救种苗。没有排水系统,彭绪冰就做好围堰,拿着盆往外舀水。坚守两天两夜,结果还是损失惨重。
第一次遭遇“滑铁卢”,彭绪冰并没有灰心。“种子在,希望就在。”守着剩下的种子,彭绪冰吃住都在田边窝棚里,反复试验观察、检测鉴定。为了赶上最佳授粉时机,彭绪冰常常顶着烈日,在40℃的高温下钻进玉米地,授粉、套袋、挂牌……抬头满脸尘土,低头两脚泥巴。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彭绪冰的育种研究有了历史性突破,他选育的第一个玉米新品种“鄂玉13号”试种成功,市场一片叫好。此后,经过在全国各地不断筛选繁育,“康农玉108”“康农玉901”“康农玉3号”等新品种相继问世。这些品种以广适、抗病、丰产、优质等特性,备受农民欢迎。
“我的目标就是通过筛选繁育优质品种,让中国的农民都能种上自己国家的种子。”彭绪冰说。
几番风雨路 扎根科研结硕果
2013年,超强台风“海燕”登陆,彭绪冰正在海南育种基地,眼睁睁看着大棚被掀飞、秧苗被糟蹋,直接损失达400万元。面对一片惨景,他欲哭无泪,更让他难过的是这批玉米种已培育了六年,被毁意味着要再花大量时间和心血重来。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必须牢牢攥在自己手中。”35载风华,彭绪冰累计田间观察和作业时间1万多小时,田间活动行程超2万公里,选育“康农玉”“富农玉”“高康”“美谷”“银谷”等系列玉米新品种累计100个,全国推广面积超3000万亩,累计增产30多亿公斤,在西南山地玉米区实现了“中国种子”对“外国种子”的替代。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康农玉米制种基地的建设让回族百姓在家门口就业,享受制种红利;在贵州省毕节古彝圣地,山岭上的梯田满是康农繁育的玉米种子,名扬乌蒙深处;在海拔3200米的西藏山南加查县,康农高原玉米种子试验田里绿浪滚滚,每亩可为农牧民增收千元以上……
在田间地头工作多年,彭绪冰发现,长阳许多道地药材因过度采集而资源枯竭,有的药用植物引种栽培时间短,优良品种选育滞后,导致纯度低、抗性弱、药效差。
“提升中药材质量,必须从源头把好种子关。”彭绪冰聚焦独活、天麻、地乌及道地药材,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奔赴全国多地筛选药材样本,建立繁育基地,选取优良样株进行驯化混繁试验。
彭绪冰说,育种研究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开展中药材和魔芋育种主要是出于公益考虑,提升药材质量和产量,助农增收。
两届人大代表 为民代言显担当
2016年,彭绪冰当选为宜昌市第六届人大代表。2021年,成功连任。作为人大代表中的农业专家,他积极参与代表小组活动,常态化接待走访选民,主动到田间地头、屋场院落听民情、解民忧。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彭绪冰先后领衔提出的加快建设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等建议,均得到相关部门办理落实。
针对加快建设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议,宜昌市当年出台了“十四五”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市农业农村局安排100万经费支持中药材良种繁育科技攻关。对于支持精准脱贫特色产业发展的建议,宜昌市当年明确相关市级企业和部门落实950万元对口支援长阳发展致富产业,次年启动全市40个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行动。
2022年,彭绪冰又积极响应人大“抓两头、链万家、促振兴”科技助农活动号召,带头参与“代表进田头、农民得甜头”活动,向村民开出玉米育种和种植“小红单”5000余份,组织团队开展科技下乡、技术指导,累计培训农民6万人次。与此同时,彭绪冰还利用短视频,在线推广玉米种植新技术和解答种植难题近5000人次,积极服务农民。三峡日报记者 付江山 通讯员 王昌付 董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