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3日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5版:评论

“扁担剧团”变迁记

在枝江市乃至全省文化系统,说起潘传平,人们都不会陌生。9月13日,忙里偷闲的潘传平在排练现场与记者聊起了枝江市歌舞剧团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的变迁史。

1971年,时年14岁的潘传平被当年的枝江县文工团瞧中,“被迫”终止学业走进了文艺圈子。斗转星移50多年,潘传平一直与枝江市歌舞剧团不弃不离。从“团员”到“团长”,成就了潘传平的艺术生涯。他曾将再现“金融卫士”杨大兰、潘星兰英勇事迹的黄梅戏《兰花情》、展示全国农技战线英模人物李文英感人事迹的音乐剧《花漾年华》送上了国家级舞台。由其编导和主演的10多个剧目分别获得全国“群星奖”“原创奖”和省级“屈原文艺创作奖”等多层级奖项。现已退休的潘传平,依然是枝江市歌舞剧团的艺术总监,他用50多年的铿锵步履,见证了“扁担剧团”翻天覆地的变化。

潘传平说,老一辈剧团人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扁担剧团”,到农村巡回演出时,常常是20多人用扁担挑着行李和演出物件走村串队。直到他在上世纪70年代初进入剧团时,剧团下乡演出才放下扁担,改成板车装载行李和演出器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剧团相继经历了“板车剧团”“牛车剧团”“拖拉机剧团”“嘎斯车剧团”“大篷车剧团”的不断演进。人货混装的路途艰辛不说,到达演出地时,早已满脸灰尘的演职人员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卸妆”。

出于交通法规和安全考量,上世纪80年代末,剧团才开始租用面包车和大货车,实行人员和设施分运。进入新世纪后,枝江市综合实力在全省全国同类县市中不断争先进位,市民的精神追求也一路攀升。2007年,枝江市歌舞剧团装备了首辆流动舞台车,下乡演出不再像“搬家”一样。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让枝江歌舞剧团硬件设施迈向现代化。继配置21座流动文化车、改良升级流动舞台车之后,去年枝江市一次性投入200万元,按“国际范”为剧团添置了演出装备,彻底改写了装备落后的历史。

“送戏到乡村,惠民不扰民,现在才真正落地。”潘传平记忆尤深的是,上世纪70年代下乡演出,因交通不便,必须在村里住上一宿。一间大仓库内,把演出用的幕布一拉,男女分睡两边是常有的事。有一次夜宿农家,好客的庄户人家把孩子的新婚房舍腾让给潘传平,让他现在还感动不已。潘传平说,是枝江市域内4246公里乡村路网,实现了来去方便,提高了演出效率,规避了给群众添麻烦。

说起今昔变化,潘传平侃侃而谈:“过去很多地方不通电,只能用火把照明,有的甚至用炊壶灌上煤油插上草纸增加亮度。”他说,这些年,绿色节能型的光束灯、LED灯等新光源披挂上阵,淘汰了既笨重、又耗能的碘钨灯、聚光灯、回光灯等,不可预设的停电、停演,再也没有发生过。

潘传平说,从“草台班子”到精品迭出,靠的是县域经济的强劲发展。他告诉记者,仅近10年推出的黄梅调音乐剧《花漾年华》、音诗画《玛瑙河畔》、歌舞剧《青春恰自来》3个舞台精品,枝江市委、市政府就投入了1000多万元。

2016年建成的枝江文体中心,是市级公共服务的标志性建筑,里面专门设计了4个排练大厅。置身宽敞的排练大厅内,潘传平感慨良多:枝江剧团人盼了几代人,如今终于有了专业“练功”场所。他指着万元一支的手持无线话筒、用于合唱的电容话筒、轻巧灵敏的胸麦耳麦说:“这些小物件,都是过去可望而不可即的。”

从青春少年到业界精英,潘传平历历在目的50年,不仅是枝江歌舞剧团的今非昔比,更是一个地域在一个伟大时代的沧桑巨变。

三峡日报记者 张明文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4-09-23 1 1 三峡日报 c297901.html 1 “扁担剧团”变迁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