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秭归县沙镇溪镇长春村的高山冷水稻陆续进入收割期,金黄稻浪与传统民居辉映,美丽乡村“丰”景如画,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
田野上,一台小型收割机往返穿梭,将成熟的稻谷“收入囊中”。空中,无人机发出隆隆轰鸣,将装好的稻谷快速吊运到公路边,为这幅丰收画卷增添了几分现代气息。
成群的游客沿着田间小道漫步,有的拿起相机记录下这难得的田园风光,有的则参与收割行列,体验一把农耕乐趣。在这里,经历千年祖祖辈辈耕作的稻田,已超脱稻田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乡村记忆的延续,让这里的村民端上农旅融合的“金饭碗”。
石头城堡,见证兴衰变迁
走进大山之巅的长春村,一座始建于人民公社时期、雄伟壮观的石头建筑群特别引人注意。
1975年,为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社员收入,当时的金沙公社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举全公社之力,用工10万余个,前后耗时4年,建成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大型养猪场。
整个建筑群皆为石孔,有上下两层,用石头、火砖、石灰、煤渣垒砌而成,拱洞相连,洞洞相通,别具匠心,浑然天成。
“养猪场建成后,每年出栏生猪上千头,解决了群众的吃肉困难,发展仔猪5000余头,促使生猪快速发展。除养猪外,这里还开办了酒厂、煤矿、油料加工厂、副食加工厂,既方便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又搞活了农村经济。”长春村八组村民王洪文回忆道。
除了养猪场,更让人羡慕的是长春境内丰富煤矿资源。“那个时候地下刨比下地刨挣钱多,年轻人抢着下煤矿。”王洪文说,村里的小煤矿1995年达到高峰,最多时有49个。当时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
这一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先是养猪场因市场因素关停,2009年所有的煤矿也全部关停。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进城务工,曾经喧嚣的山村逐渐变得寂静。
只有那座“石头城堡”,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如今,它成了历史的见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了解那个时代的农村生活和生产方式。长春村的故事,不仅是关于经济发展的历史,更是关于人们生活方式变迁的缩影。
能人回乡,带动村民致富
“再有个两三天,所有的稻谷就收割完了。”在林家湾村落的稻田里,记者见到正在忙碌的梅朝辉。
2001年,梅朝辉离乡外出务工。十余年间,他先后去过北京、广东、福建等地,当过建材推销员,也任过制鞋厂厂长。
因放不下乡愁,2013年,梅朝辉决定返乡创业。“回乡创业一定得选好产业。只有自己发展好了,才有能力带动更多的人致富。”梅朝辉经过多方考察,结合家乡水草丰茂的特点,决定养殖肉牛。
创业的启动资金,是梅朝辉所有的打工积蓄,加上他从朋友处拼凑的100余万元。经过半年的建设,一个能容纳100多头肉牛、配套有沼气池的养殖场落成了。
他带领乡亲们种植牧草,免费给村民发放玉米种子。村民收玉米,他就把剩下的秸秆买来做饲料,乡亲们的荷包渐渐鼓起来。
2019年开始,梅朝辉把周边近200亩地全部流转过来种冷水稻。在整地、修田间道的过程中,他按照“乡村旅游”的理念精心设计,把层层叠叠的梯田打造成特色名片,让这个深山中的美丽乡村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梅朝辉为村民所做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间,村民们信他、敬他、服他。2021年,村“两委”班子换届,他高票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并被推选为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
上任后,梅朝辉带领村民锚定“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思路,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成功入选2022年度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农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
林家湾村落的正中心,正对着层层梯田的稻香驿站农家乐内热闹非凡。
香喷喷的米饭、腊肉炖土豆加上绿色时令蔬菜,让游客们大饱口福。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地道的农家菜,感受着乡村的淳朴与热情。
由于地理位置好,稻香驿站农家乐每年的生意都很好。“去年9至10月,全村接纳游客近3万人,带动了7家农家乐都忙不过来。今年从目前来看,生意也还挺不错。”稻香驿站负责人王宏文告诉记者,去年底,他还投资40多万元装修了一个新民宿,楼上住宿、楼下吃饭,3个包房一个大厅,可同时接待20人住宿、50人进餐。
近两年,利用美丽乡村专项资金,长春村不仅完善了一批基础设施,还深度挖掘乡愁、非遗、农耕、餐饮等当地特色,游客的体验感越来越好。县文旅投还在该村投资建设了长春露营基地,吸引众多露营爱好者。游客李先生说:“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让人流连忘返。”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长春村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每年春耕秋收时节游客超过万人,有近300名村民参与接待,村内商户、农家乐、民宿、土特产售卖等收入累计超过百万元。”梅朝辉说,未来,长春村将继续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乡村振兴,让更多的游客能够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宿,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峡日报记者 胡兴军 通讯员 李尧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