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立规之地”,“大国重器”三峡工程的坐落之地,“中华诗祖”屈原的文脉赓续之地……长江之滨的璀璨明珠——宜昌,担起了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为生动展现宜昌75年来在各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献礼新中国75周年华诞,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联合宜昌市统计局推出“数说宜昌”专栏,通过一组组数字,带领大家一起穿越时光隧道,感受峡江大地沧桑巨变。
三峡日报讯(记者高然、通讯员杨文颖)75年栉风沐雨,75年春华秋实。宜昌抢抓多轮发展机遇期,主动担当作为,奋力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阔步迈向“典范城”“世界级”。
194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1.5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76元。
1978年改革开放序幕拉开,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82亿元,是1949年的5.8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8元,是1949年的3.4倍,经济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
1988年,随着葛洲坝工程全面竣工,宜昌实现了第一次产业振兴,完成了由峡江小城向中等城市的跨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52亿元。
三峡工程的兴建,给宜昌插上了第二次腾飞的翅膀,推动宜昌加快步伐向前跨越。2012年三峡大坝最后一台水电机组投产,当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达到2296.7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达到56315元。
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56.35亿元,是1949年的3812.2倍,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前50强,位居第49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46771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08.56亿元,是1949年的494.8倍;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80.34亿元,是1949年的28504.3倍;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67.45亿元,是1949年的14337.3倍。
数字不断变化,发展大步向前。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字“数说”着一段段峡江儿女不舍昼夜、凝心聚力、艰苦奋斗的动人故事,而这些故事又将激起“后浪”奔涌,续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