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至9月27日,来自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的近120名媒体人聚集北海,共赴由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中共北海市委宣传部指导,北海市融媒体中心主办的地市媒体内容建设推进会暨“向海图强 开放发展”百家党媒看北海主题采访活动。
他们,以媒为媒,围绕强化地市媒体内容建设,探讨获奖新闻精品创作经验;
他们,深入调研,探访“珠城”北海打造向海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密码”;
他们,感同身受,点赞北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交流分享中
坚定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信心
启动仪式上,传媒行业“大咖”代表登台,围绕新闻精品生产展开分享,畅谈创作经验,交流获奖心得。
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的陈建飞,是浙江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他结合获奖作品,解读了新闻创优的方向和方法——在新闻选题方面,要讲一个新鲜独特的故事、讲一个浅显有味的道理、讲一个深刻普遍的问题、讲一个炫酷简洁的玩法;在制作和呈现新闻报道方面,要取一个好标题、拎一个好细节、选一个好开头、穿一身好“衣服”。
“人云亦云,不可能是好文。我们要发前人之未发,或填补别人的‘缺’,或修正别人的‘误’,或刷新别人的‘旧’,或发现别人的‘迟’,或转换别人的‘俗’,或整合别人的‘散’……才会成就一篇好报道。”陈建飞这样说。
同样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浙江宁波日报报业集团都市报系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杨静雅分享了做好典型报道的经验。“越是别人达不到的地方,采到的新闻就越稀缺。”杨静雅说,“记者一定要像工匠一样,仔细研究每一个好题材,找到最好的角度和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呈现它。”
“全媒体呈现是新闻采编的前置条件。”中国新闻奖获得者、福建莆田市湄洲日报社专刊部主任卓晋萍从“深入策划精品化制作”“整合资源项目化运作”“全媒呈现立体化传播”三个方面分享了湄洲日报社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经验,“大家在采写的时候,不仅要想怎么把作品落实在报纸版面上,也要想如何用全媒体的方式来呈现。”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山东日照日报社(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牟敦波,围绕启动新一轮媒体深度融合改革、高度重视影像人才队伍建设和借力新闻摄影周平台打造报业文化新名片等角度,分享了日照日报社的成功经验。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技术和传播形式出现重大创新,反映新闻事实的影像获得更广泛的传播。”牟敦波说,“对此,日照日报社积极‘转身’、努力‘转型’,强化以内容为王的融媒导向,高度重视影像队伍建设和影像产品传播。”
贵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的作品《从十二时辰看村超“可爱”配方》,用情景化的镜头、纪实性的拍摄,对火爆出圈的贵州“村超”进行了鲜活的记录。“我们不能策划新闻,但是可以进行新闻策划。为避免陷入同质化,我们必须找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成就魅力十足、无比‘可爱”的‘村超’。”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采访部记者刘汉钦在分享时感慨。
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才能让重大主题报道既“顶天”又“立地”,叫得响、传得远,“出彩出圈”,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刷屏之作?
本次活动的主办单位——北海市融媒体中心主任李军,结合该中心重大主题报道《“海丝”连着“陆丝”》,畅谈了创作的探索与实践——走出去,让重大主题报道“一路生花”;挖看点,让重大主题报道“顶天立地”;精包装,让重大主题报道“大放异彩”;手牵手,让重大主题报道“实现多赢”。
在调研采访中
探访北海向海图强的“密码”
活动期间,采访团走进北海市合浦县、海城区、银海区、铁山港区、涠洲岛等地,调研北海在保护生态环境、深耕海丝文化等方面的工作和成效,探访北海向海图强的“密码”。
采访团首先来到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深入采访北海在保护滨海湿地、红树林繁育补种等方面的工作和成效。该保护区拥有4.5公里长的海岸线,生长的3000多亩的红树林,素有“海上森林”“海岸卫士”之称,是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
随后,采访团来到北海银滩银沙逐浪区,调研北海银滩提升改造等情况。2019年,北海投资1.3亿元,启动北海银滩中区(电建港—原咸田港段)岸线综合生态整治修复工程,修复沙滩岸线3.1公里,十里银滩重新连成一片。2023年8月,银滩海湾以其“环境之优、生态之美、治理之效”,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成为广西首次、唯一入选的案例。
在蓝水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采访团参观了广西蓝水海洋能源装备制造项目现场,实地调研北海海洋装备制造情况。该项目将建设成为全国仅有的海上风电换流站制造基地和漂浮式海上风电制造基地。
在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采访团通过参观馆内的文物,了解到这些都是汉代合浦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海外诸国贸易交往的重要物证,从中感受到北海合浦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而在位于合浦月饼小镇的海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采访团成员纷纷被馆内的贝雕、角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所吸引,争相用镜头记录件件精美作品,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感叹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精湛技艺,沉浸在北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中。
采访团还登上涠洲岛,深入了解涠洲岛开展“和美海岛”建设和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相关情况。近年来,涠洲派出所创新“格—站—庭”三级联调机制和“四长”联动模式,推动纠纷高质量化解。2021年,涠洲派出所被评为“全国枫桥式派出所”;2023年,涠洲岛入选全国首批“和美海岛”名单。在统筹生态生产生活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和美海岛”的基础上,涠洲岛大力打造旅游IP,围绕布氏鲸IP形象,高起点规划,打造涠洲岛生态产业特色,重点打造了“布布”文创品牌,目前已开发了4大类、370款文创产品。
在感同身受中
点赞北海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路调研,一路采访,无论是初次邂逅北海的媒体人,还是和北海久别重逢的媒体人,都有着不一样的感受,都忍不住为北海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点赞。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北海,也是第一次看到生长在海边的红树林。”新疆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产品译制中心副主任买买提·牙古甫说,“我觉得非常神奇,也感受到北海对绿色生态的重视。这片茂盛的红树林,就是北海保护良好生态的最好印证。”
“一下高铁,目光所及,满眼都是绿色。”河南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屈艳枝表示,北海,确实是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地方。
同样是第一次来北海的新疆伊犁融媒体中心纸媒创作部副主任林海说,以前,从来没有把伊犁和北海联系在一起,通过这次活动,才知道这两个城市之间,有一个天然的联系纽带,就是丝绸之路。她们像一对姐妹,一个在南边,一个在北边,纵然相隔千里万里,但彼此相联。“伊犁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但是在人文这一块,需要更多地向北海学习。”
而自称来过北海不下10次的广西河池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童永胜则感慨:“每一次来,都是一种全新的感觉。北海是一个非常治愈的地方,在这里,吹拂着柔和的海风,望着漫无边际的大海,每个人的心都会平静下来。”
涠洲岛科学利用当地民居建筑,特别是在建设民宿过程中,充分保留民居原本的格局造型,以及先民留下的珊瑚石院墙、步道、台阶等元素的做法,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双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培丽非常欣赏,她说:“这种做法,既传承当地的民俗文化,又形成别具一格的海岛风情,令人眼前一亮。”
内蒙古包头市融媒体中心外宣部副主任张玉超对“和美海岛”建设印象深刻。在她看来,这项工作让涠洲岛内外兼美,为涠洲岛文旅体融合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到涠洲岛旅游,为涠洲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助力。
江苏镇江报业传媒集团视频制作中心主任胡冰心以前一直以为北海纯粹是一个旅游城市。“没想到来了之后,发现北海不仅城市风光很美、空气很好、海景很漂亮,而且工业产业、航运业等向海图强经济方面发展得特别好。北海,是真正的向海图强、 开放发展的生动实践者!”
“通过调研采访,我看到了北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听到了北海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声音。我相信北海的明天会更好,我为北海高质量发展点赞!”笑容灿烂的江苏泰州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刘保华竖起了大拇指。
这,何尝不是采访团每一位媒体人的心声呢!
(稿件由北海市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