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30日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20版:沿着总书记的足迹长江文明行

崇明世界自然遗产的“写意画”

崇明沿江一景 吴雄 摄影

崇明沙船 崇明三面环江,一面临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长江入海口的最大沙洲。崇明沙船,是过去崇明广泛用于交通、渔业等方面的水上运载工具。其因崇明沙而得名,因崇明人而扬名。

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

核心提示

2024年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上海实现了世界自然遗产“零的突破”。这是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东滩保护区、崇明东滩)的巨大跨越,也是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在国际舞台的又一次闪耀。

崇明东滩地处长江口与东海形成的“T”字形核心部位,是候鸟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中间节点,地理位置和生态功能具有突出重要性,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列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生态敏感区。

从最先看到日出的东滩开始,在崇明这片生态绿洲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故事,正在不断上演、延续着。

生命长江

万羽来栖

记录飞翔的轨迹

崇明的生态故事,要从东滩讲起。眼下,秋意渐浓,2024年秋季候鸟的“先头部队”已陆续抵达崇明东滩。每年,有300种候鸟在这里栖息或过境,其中包括22种全球受胁物种、1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5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涉禽环志工作是保护区标志性工作之一。这项工作自2002年起,便在每年春秋两次候鸟迁飞季持续开展。截至目前,崇明东滩历年合计环志鸻鹬类水鸟约60种,总数超过5万只。在这过程中,有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志鸟被回收,而从东滩放飞的环志鸟类,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国被观测到。

前不久,保护区收获了秋季环志以来的首只翘嘴鹬,经查询历史数据,这只鸟为2021年9月23日环志,至今已3岁。有一只红腹滨鹬2006年经停东滩并被环志,2024年再次在中国北方被记录;而保护区自实施环志以来,最长寿的候鸟已有19岁。

东滩湿地旺盛的生命力,来自细心的呵护。“崇明东滩地理位置十分关键,这些年湿地、候鸟的保护有目共睹。”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吴巍在保护区工作已16年,见证了保护区为保护鸟类栖息地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2023年,崇明东滩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达到12种。有关这“1%”的故事成为申遗时,各国专家深入了解崇明东滩的重要切入点。

碧水长江

守护清净

营造更优质基底

地形营造、外来物种治理、土著植物恢复、净滩、科研监测……多年来,东滩保护区开展一系列工作,守护碧水蓝天,营造适合鸟类等生物栖息繁衍的优质湿地基底。

2003年起,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在东滩滩涂快速蔓延扩散,对本土植被、底栖生物及鸟类的正常生长、栖息构成严重威胁。针对这一严峻挑战,东滩保护区开展了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生态修复优化工程,同时不断恢复长江口原生植被和底栖生物群落。

莽莽滩涂,潮退潮来间,会带来漂浮垃圾。为保护湿地水质,东滩保护区整合资源,汇聚公益组织、志愿服务、社会大众等合力,实施“净滩”工程,还滩涂一片“清净”。

为打击损害自然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行为,东滩保护区及相关公益组织、志愿团队付出了巨大努力。仅2023年度,保护区就开展陆域巡护2400次,巡护人员达到12000人次、巡护总里程近22万公里……

生态保护是一场“接力跑”,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投入。为此,东滩保护区汇聚更多社会力量加入,为东滩在国内国际范围赢得更广泛关注。

“以申遗成功为契机,我们将不断拓展东滩湿地世界自然遗产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影响力。”东滩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钮栋梁表示,“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助力下,东滩将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样板。”

诗意长江

鸟类天堂

献给大自然的歌

海风吹拂下,弥望的芦苇轻轻摇曳;云卷云舒间,阳光洒下写意的笔触。啼鸣清越,鸟儿们翩跹而起,海浪般舞动……东滩的一切,如诗如画。对拥有这些美好的崇明来说,保护环境、保护鸟类,何尝不是一首献给大自然的诗歌?

“我最早来拍摄的时候,不少水鸟都在保护区外的鱼塘活动,随着保护区对入侵物种的有效遏制,越来越多的鸟类回到了保护区。”知名生态摄影师张斌自2003年就常来东滩拍摄,20余年间为无数飞翔的生灵留下了美丽影像,对于东滩生态环境的变化,他最有发言权。

家住陈家镇的李忠退休后迷上了拍鸟,最爱去东滩,“每年总要跑上一百多趟。”去年12月,他还参与救助了一只“挂网”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经过培训,我学会了观察记录水鸟的种类、数量,并同保护区工作人员分享。”李忠说,“希望以我们鸟类爱好者的力量,为打造鸟类天堂做更多贡献。”

“我的岛,是一粒沙子,后来成了长江入海口,意味深长的叹息,凝固着沧海桑田的时刻。它曾经漂流,但不会沉没。因为在创造的岁月,那是一千多年的风吹浪打啊!”此句摘自著名崇明籍诗人徐刚的作品《我的岛》,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大自然造物神奇的赞叹。

是的,崇明岛成陆1400多年,崇明人始终守护着这方热土,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篇章。

文物长江

桨声帆影

再续千年的辉煌

崇明沙船船身扁浅,船底宽平,多桅多帆,不易翻沉,在沙洲之间行驶如履平地。古时,崇明沙船将南方粮食、棉布、茶叶、瓷器等货物北运,将北方豆麦、油饼、杂粮、桃枣南运。

近千年来,崇明沙船在其漫长的“历史航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记载,沙船航运业在南宋后期已相当发达,清道光之后,汇聚上海的沙船多时可达5000余艘,其中崇明沙船便占据了“半壁江山”,对上海港埠的开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因此,崇明沙船名声很响,在中国家喻户晓,全球独领风骚。

不止于此。崇明沙船也曾在出海征战、远洋探险等领域立下功绩。明永乐年间,郑和率领宝船队七下西洋,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相传,在郑和宝船队中就有沙船,还有不少崇明籍水手。

崇明沙船在中国海运史上曾有突出贡献,直到十九世纪末西方轮船大量出现之前,沙船仍是长江口到北方航线上的主要船只。

随着时代发展,崇明沙船早已退出江湖,完成历史使命,进入最后停泊的“港湾”——博物馆。崇明则继承和发扬了先辈的智慧和志气——大型LNG运输船、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极地科考船等大国重器,都从崇明长兴岛走向世界。长兴岛成为我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造船基地,目标直指“十四五”末建成千亿级海装产业岛。

□ 崇明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杜烨 咸明 朱远哲 季佳倩

AI制图 李建明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4-09-30 1 1 三峡日报 c298401.html 1 崇明世界自然遗产的“写意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