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潇潇
9月28日周六大清早,一拨拨挖红薯的队伍进入宜昌城区城东公园,使这场“‘薯’你最棒”主题亲子活动形成了“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的强磁效应。宝爸宝妈们和孩子一起挖呀挖,两千平方米的红薯田,上午九点不到就被翻腾个遍。即使主办方提前宣布活动结束,仍有市民不断赶来,欲一挖为快。
这场活动迅速在朋友圈热传,“可能在城里‘憋’狠了,小时候在老家劳动的扎实技能被瞬间激活”“虽然去晚了连一片红薯叶子都没弄到,但是带孩子活动了筋骨,拍了很多有意思的照片,很值得”……
这么多家长带娃赶早挖红薯,折射出什么?
首先,就近户外趣味体验型场景受追捧。生活即教育,户外拓眼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素质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特别是80、90一代为人父母后,对子女的教育更加注重寓教于乐与开阔眼界,因此,“赶早挖红薯”成为热门亲子活动。这和9月22日卷桥河湿地公园的稻谷板仓体验活动有异曲同工之处。
其次,宝爸宝妈卷“赶早”提醒线下亲子场景供给不足。公园挖红薯也好,稻田板稻穗也好,就近、户外、趣味体验成为这类场景吸引人的关键词。然而,就宜昌来看,线下亲子场景体验多在各类文化场馆、游乐场、商业体等。对于高频次出游家庭,室内场景已显乏味。而不少城市公园、农场,自带休闲场所与自然学校的双重身份,有着书本上学不到的德、智、体、美、劳,但目前总体开发、利用、开放不足,偶尔开发出场景、组织起活动,难免让家长孩子卷“赶早”、挤场子。
其三,农事劳动体验的热情值得保护。土地生万物,农事养众口,劳动益身心。亲子共挖红薯,不仅能够让孩子们认识农作物,了解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亲身体验农事的辛苦、收获的喜悦,还能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孩子们在这种体验中表现出的热情十分宝贵,值得保护和引导,切不可因为体验活动准备不足、提供的时间不充裕、组织工作不精细而挫伤。
秋高气爽,丰景千顷。带娃挖红薯这样的体验活动、户外场景,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