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2日
星期三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2版:要闻

75岁农民诗人黄家兆:

屈原文化从宜昌走向了世界

初秋的乐平里,阳光透过百年黄葛树的枝叶,在屈原铜像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黄家兆的身影已经悄然出现在屈原庙前,他手持扫帚,这一扫已有5个年头。

山环水绕的乐平里,是爱国诗人屈原的诞生地。战国晚期屈原以身殉国后,家乡人为了纪念他,就在这里建庙。乐平里保存着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如屈原宅、屈原庙、乐平里牌坊等。

今年75岁的黄家兆,与新中国同岁,生于此长于此的他,从小就感受到老师、长辈对屈原深厚的情怀,以及对屈原文化的执着追求。1953年,黄家兆才4岁,却对屈原被确定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记忆犹新。从而产生了非常大的好奇心,埋下了一颗种子,“想去了解屈原文化、屈原的精神。”

自幼家贫,黄家兆在农田里耕作了大半辈子。恰逢本土的中国第一农民诗社——成立于明清时期的三闾骚坛诗社青黄不接、难以传承,让他终于有机会拾起了儿时的梦想。儿时老师徐正端,再次成为他诗社的老师。

5年前,义务守护屈原庙30年的徐正端去世。年过古稀的黄家兆成为第三代义务守庙人,每天在庙中除尘焚香、祭扫庙宇、擦拭雕像、吟唱诗歌。

“屈原庙在我们心中就是屈原的象征,不仅供奉屈原高大的形象,也留存了很多历史资料。作为屈原同乡,作为徐老师的弟子,我很想接过他的接力棒,把屈原的文化精髓和经典好好传承下去,让屈原文化发扬光大,后继有人。”黄家兆红着眼眶,几度哽咽道。

“屈原庙四迁其址,保存至今,不仅是诗社社员将守护屈原庙作为己任,更是乐平里人对屈原精神的世代相传。”与黄家兆相识多年,骚坛诗社副社长谭国粹感叹道。

20世纪90年代,曾任村希望小学第一任校长的谭国粹说,读屈原诗词、讲屈原故事、学屈原精神、做屈原新人,这是印在乐平里孩子们心中的校训。

不见锄地人,只闻唱诗声。人人都能唱几句诗,是如今乐平里的生动写照。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入列国家非遗保护名录,入列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宜昌“代言人”屈原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屈原”。

宜昌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文化润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日复一日地积淀,屈原精神在这座城市弥漫,滋润着每一个市民,书写了一代又一代宜昌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的家国情怀与时代故事。

今年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黄家兆古音吟诵《楚辞》名句,国内外共襄端午盛典,古楚祭祀仪式“穿越千年”走向世界,与之相随的还有传统端午民俗、龙舟赛事等经典文化习俗。

站在台上的黄家兆不禁想起当年,1982年诗社恢复只有12个老社员,但每逢端午,他们都自带干粮聚在屈原庙,拿起一张张薄薄的纸高声念诵,便是当时的端午诗会。

“这么多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屈原这块名片不只是在我们乐平里,在我们中国,他已经走向了世界。”黄家兆说,他想通过守好屈原庙,为传承屈原文化屈原精神做一份贡献。如他所写,“虬根盘峻岭,守望屈公堂。”

三峡日报记者 杨雪 高于 徐浩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4-10-02 75岁农民诗人黄家兆: 1 1 三峡日报 c298523.html 1 屈原文化从宜昌走向了世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