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每逢周末,伍家岗区城东大道101号岳湾路社区联投玖玺台小区里,就会响起悠扬的琴声,引得不少居民驻足聆听。弹奏这首“长江之歌”的,是来自伍家岗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中南校区604班的刘治彤。12岁的她生在长江边,长在长江边。除了弹奏钢琴,刘治彤的很多闲暇时光,会选择在宜昌滨江公园度过。从她学习走路起,外婆王喜菊就常带着她去。
“我外婆63岁,我们加起来75岁啦!”刘治彤眼中的2024年,因这个“75岁”而显得格外具有纪念意义。
伴着“十一”假期,她决定趁周末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一家人驱车行驶在沿江大道上,王喜菊不由得回忆起她的童年时代,回忆起50多年前的长江。她说,那时的江边还是一片沙滩,甚至还建有一排排的旧木板房。
在她印象里,改变始于上世纪70年代,建设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土方被运到江滩,逐渐形成了滨江公园。“后来的几十年里,公园就这么一点一点长成了,我也就一点点变老了!”眼前的变迁,引得王喜菊感慨不已。
“外婆没老,城市也没老!”抵达江豚广场,一群小朋友踩着滑板呼啸而过,刘治彤投去了羡慕的眼神。2022年,广场刚建成时,刘治彤便第一时间前来“打卡”。就在那一年,滨江公园上增添了许多适合年轻人的业态。对此,王喜菊感触很深。她说,刘治彤成长的这12年,是滨江公园变化最大的12年,既变长了,也更好玩了。
车行至伍家岗区,距离宜万铁路不远处,一处乳白色的平台映入眼帘,一群摄影爱好者守在那里,似乎在等待什么。透过平台简介可知,这里曾是王家河油库码头。“为了守护长江水清岸绿,原来的油库码头搬走了,变成了观赏中华鲟、江豚的平台。”祖孙俩凭栏远眺美丽的江景。
从平台走出,刘治彤一家人来到了灯塔广场。尽管已来过多次,但看到阳光中的灯塔,刘治彤依然兴奋。“上次这里举办展览的时候,我听讲解员讲过,这里以前是磨盘港砂石码头,曾经污水横流、粉尘飞扬。”她说。
走过50里的滨江,王喜菊有种自豪感:“外地人都夸我们的长江美丽呢,说宜昌的江不宽不窄,滨江不遮不挡!”一旁的刘治彤却在草丛中、江堤上翻找起来。这是她所说的这个周末要做的有意义的事情——捡拾江边垃圾。从4岁起,她就跟着王喜菊来到江滩,参加了宜昌本地公益组织——“三峡蚁工”,自发守护长江生态环境。
“捡垃圾也像寻宝似的!”如往常一样,在仔细翻找了一圈后,刘治彤只捡拾了少量的垃圾,她满脸欣喜。
“外婆说,这就是‘长江之歌’,是我们宜昌人共同谱写的!”她笑着,这首歌,在她指间,也在她心间。
三峡日报记者 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