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影子的秘密?”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
近日,枝江市丹阳教育集团教联体科学组“生动课堂”竞赛课活动火热上演,该教联体今年已入选首批省级示范性教联体。打造生动课堂,提升教育质量,赋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正成为枝江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近年来,枝江市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主线,坚持幸福教育共同缔造,持续优布局、优供给、优配置,一体推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不断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努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都精彩,每一名学生都出彩,每一位教师都光彩。
城乡统筹 打造优质教育“成长圈”
有一种幸福叫“学校就在家门口”。“城挤乡弱村空”成为当下县域教育的发展之困。为优化城乡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共享,枝江市科学审视、积极适应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出台义务教育学校中期专项布局规划,科学调整校点布局,优化服务范围,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新建城区小学1所,新增学位1620个,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都实行就近入学,有效化解了‘择校热’‘大校额’。”枝江市教育局教育股李新锋介绍说。
在校如家,在校胜家。在枝江,一所所“颜值”与“内涵”并存的现代式学校尽收眼底,即使是乡村小规模学校,也实现了基础设施、校园环境、文化品位的全新升级,孩子们尽享数字化校园、温感式教室、平躺式午休、花样式餐点带来的舒适感和体验感。近年来,枝江把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和起点,先后投入1.6亿元,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造与能力提升工程68个,新建校舍2.48万平方米,新建改造运动场4.85万平方米,“清凉教室”“护眼教室”“温馨寝室”“数字校园”“农村专线”等一批惠民项目全面落地,为促进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加码”。
真融共建 打造优质教育“集成圈”
有一种自豪叫“家门口就是好学校”。教育资源不均衡是家长焦虑的根源所在。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做好优质资源增量的同时,枝江积极盘活存量,创新学校管理模式,2016年开始探索实施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改革,形成义务教育集团2个,撤销中心学校建制,改设8个学区办公室。2021年又率先探索组建城乡教研协作体,构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在此基础上,调整组建9个教联体,其中融合型教联体4个,义务教育学校全部纳入教联体建设。“优质均衡并非削峰填谷,而是造峰抬谷。通过学校联盟、以强带弱、抱团发展,实现‘一校好’到‘校校好’,今年,我们还跨地域、跨学段组建教联体,探索教育交流合作的无限可能,进一步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枝江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甘喜梅表示。
实施教联体建设以来,不同层次学校同步优质发展的聚变效应正在产生,实现了由一所优质学校带动一批学校成长。枝江市南岗路小学曾因种种原因一度陷入发展困境,2016年仅有186名学生,被纳入丹阳小学融合型教联体建设后,通过实行文化引领、目标任务、办学章程、过程管理、绩效考评的“五统一”,学校获得新生,生源持续回流,现有学生500余名,在校学生人数实现翻番,教学质量监测持续位于全市第一方阵。
团结路小学教联体共建共享,通过线上“空中课堂”拓展课后服务内容,实现艺体教学资源优势互补,推进“一校一品”建设。其成员校七星台小学培育开设古筝、非洲鼓、戏曲等16个社团,为乡村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兴趣拓展空间,获评全国第五批乡村温馨校园。
不懈赋能 打造优质教育“活力圈”
有一种幸运叫“我有一位好老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枝江市在教师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改革上先行先试,2017年率先在宜昌市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改革,配套建立了集师德师风、专业成长、交流轮岗、考核评价、职称评聘一体的长效管理制度。教联体建设启动后,又顺势构建与教联体发展相适应的教师补充、评聘、交流机制,近三年招聘义务教育学校教师366人,其中农村教师152人,占比41.5%,目前全市35岁以下年轻教师785人,占比41%。
作为家长口中的“名师”之一,马家店中学孙未逾老师已经在教联体内董市中学交流满一年了。“离开熟悉的校园,去一个陌生学校开展教育教学,不少老师第一反应是不安甚至有些抵触。初到学校时,和其他老师一样也经历了工作和生活的磨合,现在已经完全适应了。”孙未逾说。和他一起交流的教师共有3位,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孙未逾表示,自己在马家店中学从事教学已经28个年头,和教学、班级管理相关的工作都已经非常熟悉,如果一成不变,很容易躺平在“舒适圈”,感谢这次交流机会,让自己又获得了新的成长。“教师交流轮岗最大的好处在于为每个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理念和风貌。教师不再专属于某个学校,新老交替,双向赋能。”
2024年秋季学期,全市以教联体为主实施教师交流轮岗,义务教育学校交流轮岗269人,77名城区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教,其中骨干教师26人。团结路小学教联体发挥数学名师效应,选派了3名数学老师“组团式”到七星台小学支教帮扶。丹阳教育集团教联体实施紧缺学科教师“走教帮扶”制,每月至少到成员学校开展2次以上公开课或教研活动。全市先后有30多名教师,以“走教”方式开展课后服务200余次,破解了课后服务师资短缺“瓶颈”。
紧盯教师发展需要,枝江完善教师专业成长培养体系,分层推进“2330后备干部”“三名工程”“青蓝工程”等人才培养项目。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有正高级教师2名、省特级教师2名、楚天名师1名、宜昌名师23名、宜昌杰出校长3名。
创特精进 打造优质教育“生态圈”
有一种成功叫“让每个孩子都能发光”。迈入优质均衡阶段,义务教育要更加关注内涵建设,重在立德树人,全面推进“五育”并举。“今年,我们实施培根铸魂育人、教育改革创优、优质均衡创建、师德师能强基、办学条件提质、核心素养提升‘六大工程’,为每个学校不断找到新的‘生长点’,促进义务教育质量整体跃升。”甘喜梅介绍说。以内涵提质为抓手,枝江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一体化课程体系,创新开展“红领巾读档人”“大思政课”教育,打造“五彩小公民”德育品牌,推进“德育加油站”、数理素养研究基地、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举办数理文化节、中小学生劳动大赛、校园合唱节、“奔跑吧少年”田径运动会、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等特色活动。
“我们将‘双减’落地作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关键,在校内减负增效、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两方面同步发力,全市20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注销,‘1+1+N’课后服务实现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李新锋介绍说。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过程中,枝江教育人更为关注的是如何依托当地资源,从校园特色与文化入手,提升办学品质,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基于此,枝江市义务教育学校立足实际挖掘内涵,由点及面系统构建,培育出了马家店中学“奔马文化”、丹阳小学“阳光文化”、问安小学“雷锋文化”等一批校园文化品牌,一校一品、一校一特,已然成为枝江的教育风景。
特色育人的成效正在不断凸显,近年来,3人获评“全国优秀少先队员”“湖北省新时代好少年”,先后11所学校获评“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全国健康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全国第三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湖北省学校文化建设百强校”。
三峡日报通讯员 黄名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