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当日所在周被定为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的主题为“强法治 保供给 护粮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相关职能部门以贯彻落实《粮食安全保障法》为契机,秉持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业者护航的宗旨,敢担当,善作为,粮食安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近年来,市发改委紧紧围绕稳市场、强储备、严监管、添动能、保安全、聚合力,着力构建粮食流通全链条保障体系,服务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通生产端到消费端的“任督二脉”,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购销市场化
让粮食流通“活起来”
粮食流通,一头连着农民的“口袋”,一头连着消费者的“饭碗”。
让粮食流得畅、走得快、保得住,我市着力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形成了以市场化收购为主导、多元市场主体购销竞相发展的基本格局,初步建成地方国有粮食企业“中心+骨干+若干一线收纳库点”粮食收储体系,守住了种粮农民有粮卖得出的底线。
随着以原粮储备主导、成品粮储备补充的市、县(区)储备粮体系不断完善,重点粮食加工企业也加快建立社会责任储备,形成政府储备与社会责任储备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全市粮仓日渐丰盈。
粮食仓储设施是粮食流通体系的重要环节。为建好用好高标准粮仓,全市完成准低温(低温)仓容改造23万吨,10个中心粮库应改尽改。目前,90%以上的政策性粮食存储在准低温仓中,实现了绿色仓储、优粮优储。
让成品粮常储常新,市发改委还加强成品粮动态轮换管理,创新实施“足额库存、即出即入、有序轮换、参与经营、实时监管”方式,兼顾满足企业日常经营与服务粮食应急调控的需要,切实保证了群众口粮安全。
保障精确化
让粮食供应“稳起来”
“米袋子”“菜篮子”供应充足,老百姓的饭碗才能牢牢端在手上。
我市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成由20家加工企业、12家储运企业、14家配送中心、189家供应网点构成的粮油应急保供网络体系,实现市县乡应急供应网点全覆盖。
与此同时,宜昌在全省率先建成军民融合区域配送中心项目,将其打造成平战结合、军民两用的“一站多功能”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探索出的“平时保供、战时应急、平战结合”运作模式,受到国家、省粮食局的高度肯定。
把粮食从田间端到餐桌,涉及生产、收购、仓储、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必须强化监管,才能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我市全面应用粮食购销业务信息化监管,实现政策性粮食全过程实时在线监管,让粮食日常监管“零死角”。持续开展粮食购销领域专项治理工作,紧盯粮食流通关键节点严格执法,对发现的粮食购销领域各种违法违纪问题“零容忍”,有效规范粮食流通市场秩序。全方位开展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落实库存粮食质量检查,定期开展库存粮食质量重点抽检,抽检合格率达到100%,让粮食质量监测“零隐患”。
多措并举下,全市粮食市场维持供应足、品种多、质量优、价格稳的良好局面,但节约粮食也是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
我市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在生产环节机收减损,全市水稻、小麦、玉米平均机收损失率均低于现行行业质量标准;在仓储环节科学减损,通过推广准低温储粮、环流熏蒸、机械通风、计算机检测粮情粮温等技术,全面提升科学储粮能力水平;在消费环节节约减损,深入开展世界粮食日、粮食安全宣传周等系列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浓厚氛围。
发展多元化
让粮食产业“兴起来”
丰收的粮袋、谷满的粮仓,背后连着民生、事关发展。粮食产业如何实现兴旺?我市从多方面寻求突破。
以品牌驱动,市发改委先后组织20余家重点企业参加粮食产销协作洽谈会、全国粮食交易大会、“荆楚粮油”中国行等活动,拓展产销合作渠道。深入开展优质粮油品牌创建,当阳红缘丰“长坂坡土榨菜籽油”入选“湖北十大菜籽油”,当阳市民天米业入围湖北省优质大米省域公用品牌“江汉大米”首批授权10家核心企业。目前,全市共有“中国好粮油”品牌4个,“荆楚好粮油”品牌12个。
以物流赋能,我市依托白洋港码头岸线、疏港铁路及三峡翻坝综合运输体系多式联运等优势,探索“港口+贸易+全程物流”模式,把握中储粮宜昌直属库“退城进港”契机,加快建设长江沿线百万吨级仓储设施,着力将宜昌打造成为辐射西南地区的粮食中转调运中心。另外,推动安琪集团与中储粮强强联合,打通中储粮—安琪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链,构建区域粮食精深加工重要节点。
以农旅融合助力,宜都、枝江、当阳等地大力发展农旅融合,通过举办油菜花节等形式,发展油料生产。夷陵区南垭村油菜花海被评为“湖北特色油菜花海”、宜都市泉水河村油菜花海被评为“湖北最美油菜花海”。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深入贯彻实施《粮食安全保障法》为契机,进一步增强粮食全链条协同保障能力,以粮食安全之稳,为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峡日报记者 邓羽琴 通讯员 卢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