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昌俊
“十一”黄金周以来,通过修缮复原的宜昌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游人如织,809微度假小镇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这两个景区,过去都是存量资源,低效用地,仿佛一夜之间,两个地方改头换面,变身城市生活新空间。究其原因,是文化作为原动力推动景区形成消费场景,释放消费活力。
曾经有一段时间,破旧的老街脏乱差,不仅没有商业气息,而且缺少人间烟火。同样,一些废弃的老厂房杂草丛生,令人鄙弃。
老街区、老厂房还能重现生机吗?显然,老街区、老厂房等存量资源不仅具有发展空间,而且还有更大潜能,只是需要人们重新考量存量资源的市场价值和开发路径,培植新的消费场景。
思路一转天地宽。不经意间,我们身边的一些破旧街区有了“新面貌”,成为游客打卡的历史文化街区,消费活力奔涌;老厂房也有了“新模样”,摇身变成了“旅游小镇”“创客园区”“艺术工坊”等。
“老大难”变成潮流中心、消费新场景,其嬗变原因在于被赋予了新内涵——码头文化、三线文化、红色文化……通过文化引流,吸引游客观光和消费。比如,游客在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能感受到码头味,欣赏海关旧址、英国驻宜领事馆等建筑风貌;在809微度假小镇接受红色教育,追寻工业记忆。
把“资源存量”变成“经济增量”,要善于转换思路,改变思维定势,搞好调查研究,让文化成为“资源存量”变“经济增量”的内生动力;要倾听群众呼声,广泛征求意见,形成社会合力,丰富和充实“资源存量”的文化内涵,通过全链条、各环节的协同发力,找到转化路径,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要深挖“资源存量”的文化内涵,通过弘扬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码头文化等,使之更具影响力和吸引力,并营造浓厚的消费氛围。
我们坚信,只要结合实际,以创新之方、求变之力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为“沉睡资源”注入文化活力,就能得出盘活存量资源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