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四十年栉风沐雨,四十年春华秋实。
1984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五峰土家族自治县。4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五峰各族人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浪潮中,先后办成了脱贫攻坚、县城搬迁、飞地建园、交通巨变、生态领先等改写五峰历史的大事,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经济增长、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卓越篇章。
2023年,五峰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24亿元,是1984年的168倍,工业总产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也分别增长了322倍、100倍,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1984年分别增长了54倍和43倍。坚持党的领导,共同繁荣发展,40年来,五峰的经济发展格局有了质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谱写了一幅经济加速发展、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壮美画卷。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当前,五峰全县上下正为集中打造“五地”、奋力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县而团结奋斗,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团结拼搏,踔厉奋发,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五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民族地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茶山七仙女”到“茶业服务队”
人勤业兴歌悠扬
深秋时节,在曾经闻名全国的“茶山七仙女”事迹发祥地五峰镇小河村,九环坡茶园内热闹欢腾,一场茶艺技能竞赛火热开展,参赛选手们穿梭在茶垄中,娴熟的采茶手法引得围观群众喝彩点赞。
历史钩沉,映照古今。当年的劳动技能竞赛中,“茶山七仙女”凭过硬的采茶技术脱颖而出,还将所采茶叶寄给了毛主席,动人事迹被编排成现代京剧。如今,一场新时代的茶业劳动技能革命,如火如荼再次激活了五峰茶乡大地。
2023年9月,五峰在全省率先启动茶产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县建设。针对山区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加剧,许多茶园存在产量不高、效益不好、管理不善的问题,五峰成立茶产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专班,经过深入调研,大胆改革创新,难题逐渐得到破解,深山茶园重现生机。
在今年因雨雪冰冻灾害春茶开园推迟8天的不利条件下,全县服务队全力抢天气、抢时间、抢价格,仍然实现了鲜叶产量同比增长1.6%、产值同比增长1%。
地方能人向安直带领的安帮农业服务队是五峰茶产业社会化服务队中的佼佼者,目前服务队已发展到300余人,今年采茶已实现劳务收入280多万元。当前,茶园进入休眠期后,他又带领队员们前往秭归、长阳等地采摘柑橘,做到四季无农闲、全年有增收。
仁和坪镇桥梁村是全县重点产茶村,有茶园2300余亩,一直以来,由于年轻人大多外出,劳动力紧缺,茶园管理不成规模,鲜叶采摘效率低下。桥梁村作为全县村集体领办茶产业社会化服务队试点村,今年以来,共接受60余户茶农托管茶园700余亩,大大缓解了春茶黄金采摘期用工难的问题。之前,村里80岁的老茶农熊文卿和75岁的老伴儿辛苦一年纯收入不到万元;现在,两位老人实行全托管后净得一万多元,还能腾出手来喂猪放羊和照顾孙子,在家中安享晚年时光。
汲明茶产业社会化服务队由地方龙头茶企于今年3月牵头成立,服务队主打名优茶手工采摘技术服务,目前有服务队员74人,今年服务队抢收鲜叶4000余斤,增加产值130余万元,有力填补了高端名优茶原材料缺口。
今年以来,五峰还上线了“茶园服务”小程序,在全省首推“茶工险”,在县城开通“茶工专线”公共交通,全力优化茶产业社会化服务配套设施,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鼓舞了人员士气,提高了生产效率。
截至目前,全县已培育茶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69家、队员3171名,配备茶机具1300台套,覆盖全县75个产茶村、22.1万亩茶园。其中茶企领办18支,能人领办28支、村集体领办的23支。
从“千山万壑”到“全域皆景”
有山有水有“远方”
曾几何时,群山叠嶂的背后是“千沟万壑”,成为五峰发展的最大阻碍。而今眼下,春茶飘香的时节虽已远去,但魅力茶乡的热度依旧不减。
在全国最美茶园青岗岭、宜红茶工业遗址、武陵山(湖北)野生动植物标本馆等全域旅游重点景区,前来开展研学旅行的游客团体接踵而至。
今年7月,2024年湖北省森林康养学术交流会在五峰举办,一批重点项目集中签约;8月,第五届中国茶旅大会发布了“2024新茶饮茶文旅线路”,全国仅5个产茶县获此殊荣,其中,“生态茶园·惬意五峰之旅”成功入选,为五峰茶文旅融合发展再添新彩。
平均海拔1000米的长乐坪镇是五峰避暑康养大镇,该镇已经发展了腰牌村、百年关村、白岩坪村等6个村集中民宿连片区。每到夏季,来自武汉、荆州、荆门的避暑游客络绎不绝。截至目前,长乐坪镇拥有民宿、农家乐216家,超9000余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经营活动,今年以来,旅游综合收入已超1600万元,日均接待游客2000余人,预计全年接待游客人数可达24万人次。
目前五峰的民宿体量仍然在快速增长、不断上新,今年先后有拾溪、云上隐舍等10余家民宿焕新升级,一碗水、宝石湾等一批民宿火热开张。截至目前,五峰已打造精品民宿179家,平均年营业额超20万元。
民宿经济遍地开花,龙头景区持续发力。今年已是柴埠溪风景区连续第4年举办“22°C进山计划”,景区围绕吃喝玩乐游全过程特别策划推出了一系列“沉浸式”体验活动,真正做到让景区“流量”变“留量”。据统计,柴埠溪景区2024年接待量同比增长15%,收入同比增长11%。
海拔2200米的独岭云顶今年再次刷屏出圈,多场高山潮音节的成功举办,让云顶在高山避暑与户外滑雪之外又有了新的吸引力和增长点。今年以来,该景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0万,同比增长30%。
近年来,五峰以万里茶道申遗工作为契机,紧扣避暑、康养、研学三大定位,坚持“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茶文旅融合发展思路,持续放大“土、凉、茶、氧、健、康”特色禀赋,推进一二三产业大融合,一批具有土家特色的茶文旅融合创新地标破土而出,以乡村旅游为载体的全域旅游格局成势见效。据统计,2023年五峰接待游客465.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1.23亿元。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
“两山”排闼送“金”来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全境皆山,平均海拔1100米,森林覆盖率达80.34%。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拥有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五峰国家地质公园、百溪河国家湿地公园四大“国字号”生态名片。但与此同时,五峰也是国家限制开发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峰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如今,五峰的生态保护成果已经实现了生态价值的可量化收益和综合化效益有机融合,探索形成“茶文旅”融合发展、“林药蜂”立体种养等五大“两山”转化模式,蹚出了一条山区少数民族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五峰天麻在2023年与2024年先后获评“十大楚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过去,种植天麻需要砍伐大量木材做菌棒,不仅耗时费力、效益不高,而且对生态造成了破坏。
为了解决产业与生态之间的两难问题,五峰近年来研发出了林下天麻生态代料栽培技术,相比传统生产方式,代料栽培可节省60%以上的木材和30%的人工成本,1亩林天麻产量也可提升到万斤以上。
随着代料种植技术的成熟和“峰麻1号”良种选育成功,如今老百姓种天麻就像种土豆一样简单,只需一个箩筐,在自家床下就可以栽培天麻。从“林下天麻”,再到“床下天麻”,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产量还将继续攀升。目前,五峰全县种植天麻已达6200余亩。
近年来,“‘林药蜂’立体种养”成为五峰破圈突围的关键一招,通过“下种药材中养蜂,上造人工经济林”,成功实现中药材、中蜂与五倍子林三者互哺,每亩林地收益从之前的2000元提升到了10000元。
目前,全球八成以上的五倍子产自中国,地处武陵山区的五峰,更是全国五倍子核心产区,业界普遍赞誉“世界五倍子看中国,中国五倍子看武陵,武陵五倍子看五峰”,“种五倍子树享八辈子福”是五峰倍农发自内心的赞叹。
培育“一个”产业,富了一方百姓。作为曾经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五峰于2019年整县脱贫摘帽,2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5.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与全国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期间涌现了罗官章、肖曙光等一批扶贫先进典型。截至2023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640元和351元增长到了34952元和15558元。
茶之乡、药之谷、蜂之家、林之海、氧之源······一个个美誉的背后,折射的是五峰对“两山”理念永不停歇的创新实践。据统计,五峰全县拥有茶园22万亩,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中药材36万亩,综合产值达10亿元;中蜂10万群,综合产值1亿元以上。
从“身在大山”到“心向沿海”
山海有路向未来
作为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地,五峰长时间以来“穷在财政、弱在工业、根子在区位交通”。面对先天条件发展不足,如何在历史发展大势中找准定位、明确目标、确定方向?
2021年,五峰明确提出,要摒除“山区发展自闭症”,主动跳出山门,主动对标沿海和省内发达地区,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劲头,推动五峰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随后,一场“身在大山 心向沿海”大讨论活动在五峰持续开展,掀起思想解放的热潮。
3年来,一批专家先后深入五峰调研,为五峰量身打造发展规划、制定实施策略;五峰全县先后有300余名党员干部前往浙江等沿海地区开展学习体悟实践。在一次次头脑风暴和切身体验的加持下,推动思想破冰、发展破难、开局破题,五峰以“两山”转化推动乡村振兴打开了新局面。
今年5月,“武陵桃源”“茶旅之乡”等关键词响彻江城,五峰农特产品及文旅资源推介会在武汉江夏区举办,50多款“茶乡山货”进城变身“绿色宝贝”,吸引了众多市民围观购买。
自2011年起,武汉市江夏区对口支援五峰,两地结对13年,不断深化对口支援区域协作,携手打造“造血式、开放式、共赢式”协作模式,书写了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奔赴的新篇章。3年来,武汉已累计采购五峰农副产品价值5000万元,为五峰提供招聘岗位超过5000个,助力五峰群众增收1.8亿元。
2023年,武汉·五峰民族工业园挂牌成立,为五峰“飞地经济”绝地图强注入新动能。目前,入园企业近百家,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加速崛起,生物医药、新能新材产业集群扬帆起航。
四十不惑风正劲,凝心聚力谱新篇。县城搬迁激发能级跃迁,如今,新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到7平方公里,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与5G网络、寄递物流服务网点行政村覆盖率均达到100%,城区4条外环全线贯通,建制村全部硬化通车;以高铁高速为主轴,两条国道为动脉、四条省道为骨架,农村公路为网格的县域交通格局的到来让五峰打开山门、联通世界。
2024年7月,五峰发布强产兴城聚人30条政策措施,从企业扶持、住房保障、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生育养老、招商引资等6个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推进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
身在大山,心向沿海,勇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新路,五峰用实际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四十,是五峰的四十;不惑,是每个人的不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五峰县委、县政府将继续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在省市发展大局中明确五峰方位、找准五峰定位、实现五峰进位,以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为抓手,锚定“武陵山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全省生态茶产业基地、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三大功能定位,加快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县,助力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五峰篇章。
三峡日报记者 宋钰杰 通讯员 王登府 杨威 胡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