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2024年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合作工作座谈会在宜昌举行。座谈会上,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辽宁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部分对口支援省市代表和宜昌市、重庆市忠县、巫山县等三峡库区受援市县代表作交流发言,总结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工作,追忆往昔、展望未来、深化合作,围绕加强库区生态环境治理、打造库区优势产业、增强库区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能力等方面,共话共建高质量发展新库区。现将部分发言摘登如下:
匹配优质资源 拓展支援领域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于鸷隆
坚持首善标准,持续高位推进。在工作机制方面,保持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在资金支持方面,“十四五”期间预计共支援资金2.6亿元;在制度保障方面,会同巴东县共同研究制定“十四五”规划、对口支援巴东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在民生改善、产业合作、生态治理等领域重点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在干部人才方面,继续选派优秀干部到巴东挂职。32年来,累计援助资金11.4亿多元,实施援建项目300多个。
聚焦重点任务,着力改善民生。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首要任务,积极对接首都优质资源,重点开展教育、医疗领域合作共建,“十四五”以来,实施公共服务项目11个。
坚持绿色发展,赋能产业升级。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人才资源优势,结合巴东县中药材、农业、文旅等优质资源,助推巴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高端中医药康养、中医药人才交流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协调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与巴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调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在巴东建立临床合作基地。将巴东特色农产品纳入北京消费帮扶体系,拓展首都消费市场。
深化人才交流,提升发展底气。坚持开展党政干部培训工程,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巴东县基层党政机关干部进行轮训。选拔财政、农业、文旅等领域优秀干部人才前往巴东挂职,挂职干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先后为巴东引进时珍堂药业、北汽新能源等在京龙头企业。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拓展对口支援领域,精准匹配优质资源,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在新阶段继续助推巴东高质量发展。
立足民生为本 坚持产业为重
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杨峥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上海全面对标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合作规划任务和移民安稳致富总目标,把握工作重点,深化支援合作,不断夯实三峡库区安稳致富基础。
强化使命担当,在加强工作统筹上持续用力。市领导小组部署安排年度支援三峡库区资金1亿多元、项目23个。以项目资金为抓手,不断巩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帮扶工作格局。修订企业投资补助等政策措施,为深入推进支援三峡库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立足民生为本,在群众可感可及上持续用力。在重庆万州和宜昌夷陵10余个移民小区打造移民示范街道,在夷陵简垱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打造农旅融合示范点。夷陵三斗坪镇中堡村乡村振兴示范点被列为“湖北省移民美丽家园省级示范村”。支持10余所学校基础设施和校园环境改造提升。加大医疗卫生帮扶力度,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坚持产业为重,在增强内生动力上持续用力。帮助三峡库区整合产供销、贯通农文旅,促进特色产业链式发展。上海在夷陵区推动引进的均瑶大健康产业,成为夷陵区首家主板上市企业。着力帮助三峡库区更好立标准、提品质、创品牌,扩大当地农特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帮助打造环三峡大坝峡江观光区等,在交流互鉴中加大三峡文旅宣传推介,推动当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着眼人才为要,在深化扶志扶智上持续用力。注重发挥上海人才优势,在选优配强援派干部的同时,为三峡库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加大产业人才培训力度,为库区移民来沪灵活就业探索新路径。
上海将进一步强化责任、优化机制、细化措施,推动支援三峡库区工作取得新成效。
紧扣共赢发展 提升综合效益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赵鹏
自1992年对口支援重庆市万州区、云阳县和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以来,江苏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对口支援各项工作,累计安排援助资金近9亿元,实施援建项目超700个。
紧扣绿色发展,助力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始终把保护库区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工作,援助移民集镇和安置小区完善基础设施,帮助引入环保企业和科研院校建设环保项目和开展生态修复,助力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综合治理。
紧扣有效衔接,强化脱贫成果巩固拓展。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首要任务。支持秭归脐橙产业发展,打造“从花到果、从皮到渣”的全产业链,脐橙产值亿元村12个。出台支持政策,累计采购库区农特产品超12亿元。实施“万人游三峡”行动,上半年赴三峡库区江苏游客已超1万人次。
紧扣培育动能,深化区域产业交流合作。始终把助力发展产业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开展“百企进库区”行动,一批江苏知名企业落户库区。深化在招商引资等领域合作,帮助建设科创中心等平台载体,助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
紧扣民生福祉,助推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开展25所学校、医院结对共建,帮助建设高素质教育、医疗人才队伍,累计帮培1600余人次。
紧扣共赢发展,突出经验理念互学互鉴。分享江苏在乡村振兴等领域的经验做法,加强互学互鉴。实施“千人培训”计划,已累计帮助培训各类干部技术人才超1.1万人次。开展“百县千村万主播”行动,帮助培训电商直播人才300余人次。
江苏将坚持以支持库区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百企进库区”“千人培训”“万人游三峡”行动为抓手,不断提升支援合作综合效益,共同谱写新时代对口支援三峡库区新篇章。
帮扶扎实有力 合作拓广走深
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 杨毅东
天津市委、市政府切实担负起对口支援重庆万州的光荣使命。32年来,累计投入2.58亿元援助资金,实施帮扶项目141个。
注重项目谋划,提升城乡生活品质。完成柱山乡村级公路的配套改建工程,助力生活在悬崖峭壁中的2500多名农户解决出行难题。
注重产业联动,提升发展内生动力。天津达陆钢绞线等企业落户万州。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带动1.1万余名群众增收致富。帮助万州在津举办旅游推介活动。
注重教育合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先后援建学校22所,7所天津名校与万州相关中职、中学、小学、幼儿园建立结对合作关系。
注重医疗保障,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援建万州第一人民医院(万州天津医院)、区妇幼保健院以及镇乡卫生院18所。天津13家医院与万州天津医院签订“院包科”共建协议。
注重广泛参与,提升合作广度深度。互派38名干部挂职锻炼,累计帮助万州培训干部、教师等62批2642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以更为扎实的有力举措和务实行动,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
坚持产业“造血” 推动扶智赋能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 曹启云
2024年,浙江省扎实推进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各项工作。签订经贸合作项目协议11个,协议投资94.28亿元,落实资金5140.6万元,实施公益事业建设项目41个,培训库区干部、移民致富带头人等各类人才共计835人次,双方互访40批次。
坚持“走亲访友”,两地友谊更加深厚。浙江省级部门及区县市先后赴对口地区考察调研119人次。
坚持产业“造血”,发展基础更加牢固。2024年,促成11个经贸合作项目在重庆涪陵落地,协议资金94.28亿元。累计引进培育领军(链主)企业7户。
坚持需求导向,民生福祉更加殷实。2024年,落实对口支援资金4312万元,用于移民小区综合帮扶等5个方面。投入对口支援资金750万元,建设移民小区综合帮扶项目3个。投入对口支援资金2881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完善项目36个。
坚持扶智赋能,内生动力更加强劲。持续开展“涪陵百千万三峡人才”培养工程。今年以来,累计培训835人次。
浙江省将深入推动对口支援工作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全力开创新时代对口支援工作新局面。
凝聚战略共识 携手同谱新篇
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 李勇
32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累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5.29亿元,实施各类援助项目154个。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夯实组织保障。成立省对口支援与对口合作领导小组,科学编制五年对口支援实施方案。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集中援助资金近3000万元,着力打造重庆市奉节县龙桥乡蔬菜小镇等特色小镇,推动“旅游+农业”“旅游+文化”融合。
创新人才智力支援,助力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建立“对口支援教育合作联盟”,4年来,累计组织2055人次赴辽培训。
深化产业合作交流,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支持眼镜镜架及附属设施车间项目建设,协助奉节县来辽进行农产品推介,鼓励引导辽宁龙头企业到奉节投资兴业。
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投入6000余万元,重点实施19个民生保障工程。
下一步,辽宁省将携手奉节县进一步凝聚共识,深化战略合作,在助力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同谱新篇、共创未来。
深化园区合作 共享发展机遇
广西壮族自治区园区发展和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副主任 肖潇
32年来,广西与重庆长寿区携手共进,在经济合作、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提高政治站位,携手共建促发展。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为目标,以促进长寿区移民安稳致富为核心,做好年度工作专题部署。
搭建交流平台,共享开放新机遇。积极邀请长寿区的领导干部来广西南宁参加每年一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库区产品走向东盟搭建了国际化舞台。
狠抓民生项目,迎难而上解难题。累计投入资金1.2亿多元,实施援建项目195个。通过导入广西在农产品种植和旅游服务等方面的最新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长寿区培育壮大特色农业、旅游服务等产业。共援建学校7所,解决了2000多名移民子女就近入学问题;援助长寿区江南街道供水改造工程,改善库区1500多名移民生产生活质量。
下一步,广西将进一步深化产业园区合作,推动双方产业合作走深走实,共办共享招商引资活动,共建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
文/三峡日报记者 杨雪 付江山 见习记者 范玉峰 整理
图/三峡日报记者 付蓓蓓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