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定国
八十岁生日那天,几个徒弟围着师傅又是拍楠管、又是送祝福,尽说些好听的话。杨和春激动不已,满脸堆起川江河流,细雨霖铃。他端起酒杯回敬大家,还来了一段楠管,像是给自己的艺术生涯落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当当,铃铃铃。唱——
“怀抱楠管本来就是一筒竹,这竹子是终南山上一根竹。它是张良砍来鲁班师傅做,曹国舅给我两枚银牙板,李老君给的一个太极图。三样家业拿在手,五湖四海一同游,千里路上不带柴和米,万里路上不带点灯的油……”
他的声音是嘶哑的,但曲调婉转,字正腔圆,段子从他裹着酒香的喉咙里飘出来,穿过金色的阳光,铺满在乡间的小路上。从16岁算起,他从走乡串户到登上乡村大舞台,已经拍了64年的楠管,青丝变白发,嗓子从稚嫩羞涩到高亢洪亮,到磁性雄浑,再到沙哑低沉,这一路走来,他怀抱楠管走乡串户,从谋生到艺术,从喜爱到传承,给自己的人生贴上了楠管的标签。最为自豪的是,2008年12月30日,他被湖北省文化厅确认为第一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楠管由筒子、简板、铃子和筷子组成,是一种说唱艺术。艺人以唱为主,唱念结合,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是一种“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
枝江楠管现已传承近200年,沿袭了五代。楠管艺人往台上一站,以眉传情,通过正视、斜视、圆眼、细眼、白眼、瞪眼、皱眉、展眉等表情来表达复杂多变的感情,刻画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枝江问安,楠管声满天飞,像是从稻田里蹦出的一串串音符。杨和春耳濡目染,也就喜欢上了楠管。
那个时候,枝江县文化馆组织了一支说唱队,讲评书,拍楠管,在乡下巡回演唱,一个大队唱一两个晚上。唱什么《东周列国》《七侠五义》《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西厢记》等。听着听着,书的内容就传递到杨和春的脑子里。
他开始模仿,拍起来:正月立春雨水来,情姐许我一双鞋,翻山越岭到姐家,不为新鞋不得来……
走进门,抬头望呀,恭贺老板的好屋场。大门高来出天子,后门高来出凤凰。老板刚好在龙腰上,将来要出状元、榜元、探花郎呀……已经是腊月间了,杨和春怀抱楠管家家到、户户落。大户人家的主人一听,说这个艺人的楠管拍得有水平,赶忙请茶递烟。
杨和春怀抱楠管行走在乡间小道上,他的唱腔回响在十里八乡。
在那段峥嵘岁月里,杨和春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艰苦岁月,磨练了他的意志,为他走上乡村大舞台打下了一根深后厚的桩基。
如今,他唱和美乡村——
“乓乓乓,你看呀,现在出门不用走,脚踏油门手在扭。家家住的是小洋楼,吃的关庙山的米,喝的是枝江的酒,有钱哒,还到处去旅游。游山玩水观花赏景是享受,是政策带来的好甜头。”
村里都建起了文化广场,他又唱:“村村都有文化广场,唱歌跳舞好时尚,打球下棋随你玩哪样,80岁的老人都能上场。往台上一站两手一掌,摇摇摆摆好稳当。”
“新时代,他站在时代的前列,唱赞歌,振兴乡村,共同缔造。”尽管声音都唱嘶哑了,可他还是配合枝江市各部门的中心工作,为公安局、交通局、民宗局、卫计局、税务局、文化局、农业局等部门摇旗呐喊,传递正能量。
2007年6月,枝江楠管被列入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和春带的第一个徒弟余远国也申报完成了一个省级课题《三峡民间文化遗产——枝江楠管抢救保护及传承研究》。2011年3月,“省级非遗枝江楠管传‘家业’仪式”在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隆重举行,在众多非遗文化研究专家及领导的见证下,师傅杨和春将自己使用了近50年的楠管家业传承给了这位嫡传大弟子。
杨和春一共带了5个徒弟,如今他老了,弟子成长了。
彭世荣是杨和春的第二个弟子,他继承和发扬了师父的优良传统,说唱结合,名扬一方。彭世荣提炼出现代楠管“三功四法”的成熟套路,即嘴功、伴功、身功三功,吟、唱、说、表四法,借“方言的音乐”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被誉为“有温度的百姓宣讲员”。他从艺40年,创作和表演了不少喜闻乐见的段子,特别是近10年来,彭世荣创作了一批来源于火热生活实践的优秀作品,如《说唱新宜都》《贴心组长》《法老大》等。先后获湖北省第十三届“百花书会”创作二等奖、表演三等奖,并参加了中国曲协举办的第八届中部六省曲艺展演,第三届湖北艺术节优秀节目展演。作品《用“新”说唱十九大》获湖北省委宣传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百姓宣讲优秀作品”二等奖。他创作的《断穷根》,巧妙地用三个人物“曾召叶”(谐音真造业)、“番廖生”(谐音翻了身)、“段琼根”(谐音断穷根)进行串联,向老百姓宣讲扶贫政策,阐释了“精准扶贫真扶贫,贫困家庭断穷根”的政策导向。
其他弟子如冯宜平,继承师傅的唱腔,成了师父的影子。毕元明把楠管艺术播撒在枝江的问安、七星台、仙女、江口和当阳的半月、草埠湖一带。肖运萍是杨和春唯一的女弟子,师从杨和春后,她的楠管拍得妩媚动人,水天一色。通过女声的特有唱腔,把楠管艺术发扬光大,成了枝江大地楠管艺术的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