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上没有产业,就没有收入来源,农村还怎么发展?”日前,在夷陵区龙泉镇党群服务中心,青龙村“产业书记”刘国直言不讳地说。
青龙村是距离龙泉集镇最近的一个村落。近些年,随着农村老龄化和中青年农民流失,且农田分散、土层薄,农业难以实现产业化和高质量发展。
2023年下半年,为有力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龙泉镇党委政府选派宜昌庄稼人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国担任青龙村党支部“产业书记”,以党建促发展,加快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
接过担子前,刘国已经在青龙村从事农业生产管理近10年,是一名中级农艺师,对多种农作物生产有丰富的经验。今年以来,刘国紧紧依靠青龙村“两委”,多次和村干部下田、入户,面对面与村民交心,逐步摸清村民的所思所想,对村里的1100亩耕地资源进行全面梳理。
刘国告诉记者,青龙村此前观光农业非常发达,在2020年前,曾是宜昌市民采摘水果、休闲观光的首选地。“疫情后,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他地方纷纷崛起,这里失去了先发优势。”
怎么办?青龙村大多数村民都是靠进城打工维持生计,少数赋闲在家的也都是留守老人,且都是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劳动者,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
带着这些思考,刘国联合村里的党员群策群力,做出了一个决定:“转方向,淘汰落后产能!”
青龙村转方向的第一步就是以每年900元/亩的价格将耕地流转到村集体,先保障农民收益,再将土地由村集体转租给市场主体去经营,提高土地的规模效益。
可怎么保证市场主体引得来、留得住?刘国表示,青龙村在原有的花卉苗木和小水果采摘的基础上,引入相关市场主体,逐步丰富种植类型,开始形成月月有花、四季有果的多元化格局。
前些天,一名西瓜种植大户来到青龙村考察后,当即拍板决定在当地投资打造西瓜采摘基地。“像这样的市场主体越来越多了,村里产业也越来越稳定成型了。”刘国说。
步入深秋,刘国不是在下田的路上,就是在外出招商的路上。他说:“作为‘产业书记’,我的第一使命就是要把产业做起来,把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第二就是要让老百姓真正富起来。”
选派“产业书记”是龙泉镇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先进党员作用,以党建促振兴的创新举措。据介绍,该镇接下来将选派更多具有产业经验的党员担任“产业书记”,引导乡村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三峡日报记者 谭强明 通讯员 刘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