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递物流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消费,是工业品进村、农产品进城的重要纽带,对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宜昌1300余个村全部建立了物流网点,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然而,偏远乡村物流成本高,农产品进城时效低,村级网点造血能力不足……这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宜昌农村寄递物流的发展。如何补齐短板,解决快递“进村容易、驻村难”问题,夷陵区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日前,记者进行了踏访。
快递+物流抱团发展
统一分拣运投到村
走进夷陵区电商寄递物流智慧公共配送中心,一件件包裹在传送带上“飞驰”,经过自动化设备分拣后被归类到各个村货架,等待装车上路。
物流司机易正涛坐上驾驶室,满载村民快递件,将货物送到雾渡河镇、樟村坪镇的20多个村综合便民服务站。“每隔一天送一次,每次700多件,回来再带一些猕猴桃、板栗、腊肉等土货寄出去。”易正涛说。
“以前,我们要自己跑到镇上取件,或者花钱请人带回村。现在,在村里就能取件了,实现了网上购物、货到家门。”樟村坪镇殷家坪村村民刘丽莉说。如今,夷陵区每个村都有物流服务网点,相比以前,单件货物运转时间平均减少6小时。
夷陵区农村地区山高路远,点多、面广、线长,且快递业务量少,让不少民营快递企业对进村望而却步。夷陵区政府牵线搭桥,宜昌立信物流有限公司与邮政、“通达兔”等9家快递企业合作组建运营联盟,连接173个农村寄递物流综合便民服务站,日处理邮件达3500余件。
为了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夷陵区将“区—乡—村”三级物流优化为“区—村”两级物流。“我们将11个乡镇划分成9条送货线路,快件到集配中心后两天内可配送到村级站点。”夷陵区农村寄递物流智慧公共配送中心业务主管万天靖介绍。
随着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的日渐完善,农村快递单量不断刷新。截至10月25日,今年夷陵区快递进村业务量达109万件,同比增长31%。
农货家门口邮寄
土特产进城更快
“臭中带鲜、鲜而不腻、面而柔软。”邓村菜叶豆腐乳,至今已有两百年历史,是宜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邓村豆腐乳走出大山,销往全国。
每逢冬季,制作豆腐乳是邓村乡农户的必修课。“立冬之后就能开始做豆腐乳了,今年我准备好好干一场。”邓村乡邓村坪村豆腐乳商户望运权满怀期待地说。
望运权制作售卖豆腐乳已有5年,这些年他主要通过熟人和朋友圈卖货。“以前,要么自己开车,要么托人带到城区快递站点邮寄,不仅时间久,算上路费也赚不了多少钱。”
乡村物流综合服务站的设立,让望运权的豆腐乳事业“更上一层楼”。他只需要将豆腐乳打包送到村综合服务站,快递员就会分门别类包装运送,不仅节省运费也降低时间成本。“快递很方便,省内第二天就能送达,而且一单物流成本能降五六块钱呢。”
在小溪塔街道仓屋榜村妈妈驿站,村民黄玲忙着将新摘的50斤柑橘打包发给客户。
仓屋榜村盛产柑橘,近年来不少村民通过电商卖货。黄玲家里种了10多亩柑橘,她主要通过朋友圈和抖音卖货,今年已经卖了1000多斤柑橘。
“以前,我们要跑到小溪塔,或者附近的鄢家河村邮寄,一来回就是大半天时间。如今,在村里就能邮寄,价格也很实惠,一箱10斤果快递费10块钱。”黄玲说。
妈妈驿站采用“前店后厂”模式,配备了500多平方米的仓库。“可拿可寄可退货,附近村民都习惯来我们这里寄货,柑橘旺季单月发货量达1.7万件。”妈妈驿站站点负责人邓汉明说。
如今,夷陵区的茶叶、柑橘、猕猴桃、蜂蜜等农特产品,通过农村寄递物流体系销往全国各地。
“一点多能”功能融合
村里小店人气旺
“自从有了快递业务,店里的客流量明显比之前增加了,连进货也方便了很多。”黄花镇小峰河村小峰河超市综合服务站站长邓代新说。
近年来,村民们喜欢网购,生鲜水果、大小家电、日用消费品无所不包。邓代新在村里开了20多年的小商店也日渐冷清。
变身综合便民服务站后,邓代新的小店迎来“流量经济”。“前几年,店里大半天不见一个人来买东西。现在,村民们来取快递的时候,顺手再买点日用品回去。”邓代新说。
“现在,我们进货通过‘货郎儿’小程序下单就行,今天下单,明天就能送来,方便的很。”邓代新边说边下单了10件矿泉水。
“货郎儿”小程序是夷陵区开发的快递村村通平台,村级站点可通过它下单快消品,物流公司在送快递时一并配送到村。据悉,夷陵区已有80多家村级站点通过“货郎儿”小程序下单进货。
把村级超市改建成快递服务站点,是夷陵区农村寄递物流站点合理布局的探索,不仅增加农村超市收入,也方便农民寄送货物。
今年,夷陵区邮政管理局争取了50万元资金用于90个行政村的寄递物流体系项目提档升级。“乡村快递站点要建好,更要稳得住、发展好,更好服务村民日常生活。”夷陵区邮政管理局副局长刘玲说,他们正探索建立快递进村的长效机制,助力乡村快递站点实现“经营好、能长久”。
三峡日报记者 赵璟一 通讯员 彭慧玲 张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