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记者从秭归县政协十一届十三次常委会上获悉,广大政协委员紧紧围绕全县发展大局、中心工作,认真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积极参政议政,深入调查研究。县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期间,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共提出提案95件,目前已全部办理完成,提案办复率、见面率、满意率均达到100%,实现了办好一件提案、解决一类问题、推动一个领域的良好效果。
立足中心,为促进经济建设谋发展之计
政协委员们围绕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积极议政建言,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针对近年来柑橘产业特色不鲜明、产业链条不健全、产业发展活力弱、产业融合不紧密等问题,田枫昀委员提出“关于巩固柑橘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提案”。秭归县积极采纳,出台《关于秭归脐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秭归脐橙·世界理想之橙”IP形象,推动秭归脐橙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名单”“第七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建成宜昌市首个柑橘集散交易中心,加速构建“大脐橙”工作格局。以“四网”建设为抓手,探索建立集种植加工、商贸物流、品牌培育、要素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脐橙供应链体系,推动秭归脐橙品牌成功上升为省级战略,持续壮大“四季鲜橙名县”影响力,全县从事脐橙产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突破3500家。
针对“关于加强加快农村新电商发展的提案”,秭归县确定了“把秭归脐橙打造成世界级地标品牌,把电商产业打造成百亿产业”目标,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推动所有行政村电商物流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县电商类经营主体发展到1.2万家,从业人员超6万人,网络销售额突破40亿元。同时,投资7.7亿元建设脐橙产业综合物流中心项目,依托华维、屈姑等打造数字经济直播电商培训实践基地,构建政府、社会团体、培训学校、电商龙头企业多方联动的人才培育体系,累计培训8万人次,有力推进了农村电商蓬勃发展。
关注民生,为增进民生福祉献务实之策
秭归县坚持以提案办理“小切口”推动“大民生”,集中力量抓好办好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针对梅云超委员提交的“关于增加县城循环公交车线路的提案”,组织相关部门多次查勘运行线路,并在政府门户网上公开征求群众意见,最终确定3路公交线路及站台位置,6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新线路充分满足了群众出行需要,完善了县域公共交通服务微循环。
梅俊明委员“关于整治规范县一中晚间放学时段车辆乱停乱放建议的提案”,得到秭归县的高度重视,被作为大事、急事、要事来办。县教育局停车场每天20:30至22:30免费对外开放,有效缓解高峰时段道路停车拥堵压力;公安部门会同教育局、县一中,要求接送学生车辆统一规范停车,并常态化加大路面管控,严厉打击各类乱停乱放,确保特殊时段学校周边路段交通秩序良好。
针对王廷勇委员提交的“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秭归县从顶层设计发力,建立了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19个政府工作部门推进全县养老服务工作,定期研判、集中解决各类重点、难点问题。出台《秭归县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开展养老服务场所安全隐患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服务补贴制度的通知》,“康乃馨”志愿服务队累计为老年人开展健康服务6000余次,有效缓解了部分留守老年人基本生活照料、就医陪护等难题。
着眼长远,为弘扬屈原文化谋创新之举
政协委员们高度重视屈原文化传承发展,围绕“屈原文化名城”“屈原文化保护传承地”等出谋划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熊本旭委员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屈原文化保护开发与转化应用的提案”,承办单位积极采纳,以第四次文物普查为契机,开展屈原文化遗址遗迹挖掘保护,整理出背后的历史传说和人文故事,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支撑;结合全县旅游“十四五”规划,加强屈原文化古建筑保护利用,实施屈原祠提档升级等项目,统筹做好屈原文化传承文章;支持制香、艾叶香包等非遗产业发展,开发了一批具有屈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创新推动屈原文化价值转化。
针对“关于加强屈原诞生地人文景观管理及保护的提案”,县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乐平里屈原纪念馆保护管理机制,打造了“骚坛”和乐平里端午习俗两个非遗展示厅,目前正在编制《湖北省屈原老家(乐平里)生态文化旅游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屈原庙功能完善、屈原八景遗迹、乐平里牌坊保护利用工程等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屈原诞生地影响力、美誉度。针对“关于在秭归高速路口建立屈原文化城市标识的提案”,秭归县在城市主干道路增添楚元素虎座凤架鼓灯近400杆,安装带有“诗里画里·屈原故里”标识的井盖1000多个,加装带有屈原文化元素的道路隔离栏2500余米,在茶博园、九里高速、房五高速、汉渝高速出入口、收费站等植入屈原文化符号,进一步擦亮“屈原文化名城”城市名片。
促进和谐,为构建美好环境建睿智之言
政协委员围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议政建言,城市生活更加宜居宜业。
针对“关于切实推行垃圾分类处理的提案”,县政府每年从财政拿出2000多万元用于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分类,并通过多渠道争取项目,筹措资金1.4亿元,建成垃圾分类设施450处、垃圾压缩中转站12处、垃圾分类棚316处,建成华新秭归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补齐了垃圾“收、运、处”短板;印发《关于规范全县公共机构可回收物收运处置工作的通知》,选聘垃圾分类宣教员120名,建平社区获评“生活垃圾分类省级示范社区”,龙舟社区、金鼎豪庭、碧桂园获评“生活垃圾分类市级示范小区、社区”,9个村获评“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
成立了县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关于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落地落实。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组织编制了99个村庄规划,目前78个村已形成规划成果。持续推进农村改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完成92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无害化厕所改造6.49万户,成功创建87个省级生态村,秭归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示范县”称号。
三峡日报记者 胡兴军 通讯员 谭晶露 向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