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5版:视点

那纯净浓郁的一抹蓝

曾亚兰展示夹染过程。夹染是蓝染的一种方法,即运用夹板等工具,将布料进行折叠、夹紧,形成各种独特的图案。

顾客在兰染工坊内挑选心仪的商品。

在曾亚兰的指导下,学生体验传统手工印染,感受非遗魅力。 (兰染工坊供图)

兰染工坊一角,摆放着蓝染工艺背包、布偶、饰品等,精致绚丽。

猇亭土法印染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曾亚兰正在制作样衣,桌上摆放着扎染和夹染会用到的各类辅助工具。

往染缸里倒酒,是为了维持染料的活性。

曾亚兰将染好的布料进行晾晒。

兰染工坊内收存的传统手工印染制品——“型糊染”被面。

【猇亭土法印染技艺】

猇亭土法印染技艺,使用传统手工“土染料”、“土办法”染布,以植物染材染布为主,如蓝草、柿子、栀子果、石榴皮、核桃皮、橘子树叶、乌桕树叶等天然染料,利用大自然中自然生长的各种含有色素的植物,通过高温萃取的方式提取染液对被染物进行染色。猇亭传统的手工土法印染技艺,是千百年纺织历史中遗留下的一个完整的传承,承载了猇亭纺织文化的历史,是猇亭纺织文化的“活化石”。2023年,猇亭土法印染技艺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峡日报记者 宋潇潇 整理)

“现在我们要给染缸‘喂’酒了。”曾亚兰和顾客围着染缸端坐,将酒杯里的白酒缓缓倒入染缸,颇有仪式感。加完白酒的染缸泛起一层或蓝或绿的光晕,“接下来我们开始染布”。

11月8日,走进猇亭区织布街兰染工坊,猇亭土法印染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曾亚兰正带领顾客体验蓝染技艺。在曾亚兰的指导下,顾客将布料一遍遍浸入缸内染色,上完色的布料开始由绿变蓝,别具风情,令顾客又惊又喜。

兰染工坊里养着6口染缸,这是几口已养了半年以上的“老缸”。在曾亚兰看来,这不是一般的缸,它们是“活”的,会自我调节,像是上好的高汤,但“食材”从不会发臭。染料由板蓝根做的蓝靛泥、白酒、糖等天然发酵而成,每天,曾亚兰都要给染缸“喂”上定量白酒然后均匀搅拌,以维持染料的活性——活性有了,她手中的土法印染技艺才得以纯正、灵动。

将布料按照自己的喜好扎、夹、捆,然后在清水里完全浸透,给染缸“喂”完酒,待染料呈现出绿色就是可以染布的信号。浸染时间的长短、次数决定了布料颜色深浅,染好布匹后,漂洗,晾晒,那一抹抹纯净浓郁的蓝,在阳光下随风舞动。

传承,曾亚兰深知不在一人。在探索非遗技艺的同时,她提供材料,教给顾客基本的印染技艺,让他们在学习技艺后,快快乐乐地把亲自印染的玩偶、包包、围巾带回家去。

近年来,兰染工坊以扎染、蜡染等传统染技法为切入点,开展一系列传统手工染色相关的非遗体验、研学活动等,积极参加“旅游文化博览会”“爱上宜昌““乡村特色产品展”等展会,参与大小市集100余场,大力推广特色文创产品,今年接待市民、游客5000余人次,日销售额最高逾万元。

“虽然工业化纺织印染取代了土法印染,但土法印染在当代仍有它的现实价值,比起化学染料,它更符合当下提倡的环保、绿色的生活方式。”曾亚兰说,“土法印染技艺记录着猇亭的繁华过往,明末,纺织业传入猇亭,这里家家户户纺纱织布,织布街因此得名,纺织业带动了其他行业蓬勃发展。现代的年轻人可以通过它了解这片土地曾发生了什么,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三峡日报记者 宋潇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三峡日报记者付蓓蓓摄)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4-11-13 1 1 三峡日报 c301241.html 1 那纯净浓郁的一抹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