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记者 孙玉敏 通讯员 史晓露 路柳
11月7日下午,东山大道146号乡镇企业局小区响起节奏感极强的非洲鼓声,这里是大公桥街道“残疾人之家”,数名残疾人在这里学习演奏非洲鼓。
非洲鼓是大公桥街道“残疾人之家”的特色服务项目之一。近年来,伍家岗区因地制宜建设集托养、康复、就业、培训、文体等特色服务于一体的“残疾人之家”。目前,全区已建成1个省级、5个市级“残疾人之家”和3个辅助性就业基地,各个阵地特色鲜明,成为辐射全区的扶残助残“Wi-Fi热点”。
就业为本,提升“残疾人之家”造血功能
“引进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残疾程度、不同文化水平的残疾人就业项目,让人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岗位。”伍家岗区残疾人联合会党组成员张晗介绍,眼下伍家岗区6个“残疾人之家”都各具特色,形成“一街一品,创新创特”的局面。
据悉,伍家岗区6个“残疾人之家”共安置残疾人就业150余名,年创产值80万元,残疾人月收入突破2000元。
大公桥街道“残疾人之家”充分发掘辖区残疾人手工艺技能优势,开展手工花、旅游纪念品制作等项目,吸引了20多名残疾群众参与。同时,伍家岗区着力推动残疾人就业项目从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积极引进附加值高的就业项目。
2023年,伍家乡旭光村“残疾人之家”在已有的电子元件加工、剪线头、绢花制作等3个就业项目的基础上,从秭归县引进民营企业,投资50万元合作建成两条橙子切片生产线,安置残疾人就业30余人,一举打开“农民卖果子有收成,残疾人就业有收入,企业经营有收益,园区厂房有收租”的“四赢”局面。
灵活施策,丰富残疾人服务内核
2022年以来,区残联根据线下走访,建立残疾人就业、康复、文体等需求数据库,并根据残疾人的特定需求,结合社区及周边残疾人的特点,因地制宜,将各“残疾人之家”打造成各具特色的基层服务阵地。
大公桥街道“残疾人之家”依托陈实志愿服务队每年开展100多场志愿服务,超过2000人次残疾人享受到了爱心理发、心理咨询、家电维修、出行护送、上门陪护等志愿服务,其影响力覆盖全市。
万寿桥街道港务社区则依托幸福食堂和居家养老活动中心,将社区“残疾人之家”打造为居家托养“金字招牌”,约为600人次残疾人提供理发、买菜、送饭、家政等人性化服务,同时“残疾人之家”每周组织辖区残疾人开展柔力球训练,解决残疾人在就业、生活方面的心理困境。
规范管理,高质量建造“残疾人之家”
为保障长效运营,伍家岗区着力实现“残疾人之家”投建管运一体化,为提升服务质效奠定坚实基础。区残联为全区6个“残疾人之家”共投入创建、运行补贴经费近180万元。
与此同时,区残联还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关注残疾人就业,从鑫鼎集团争取到思源慈善基金,从2018年起每年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提供5万元的二次补贴。
“凡是在辅助性就业机构工作的残疾人,每天挣20元,我们就用这笔钱再补贴20元,这样残疾人每月收入可以达到1000元以上,就业的积极性更高了。”张晗介绍。宜昌富艺制衣、玺立电子等公司派驻其专员管理在伍家乡旭光村“残疾人之家”的生产车间,形成了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
走进伍家乡共和村“残疾人之家”,各色手工艺品映入眼帘。“这里建成了全区功能最齐全、设施最完备的康复室和辅具共享站,‘残疾人之家’引进北京爱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建立非遗文创产业项目。”张晗补充道,该项目引进一年来,已吸纳30余名有艺术专长的残疾人加盟。
共同缔造,夯实“残疾人之家”组织基础
通过2022年残联系统换届,伍家岗区实现了社区(村)残协组织全覆盖,全区选优配强残疾人专职委员44名,具体承担残疾人托养、康复、文体、就业、心理咨询等职责,按1:100的比例服务全区4400余名残疾人。
为着力打造残疾人“15分钟生活圈”,伍家岗区一方面在选址上坚持集中、就近原则,每个“残疾人之家”服务覆盖直径一公里范围内的1000余名残疾人。另一方面,坚持依靠基层、联动多方、重在整合,充分调动街(乡)、社区(村)各方资源,共同推进“残疾人之家”建设。
据悉,金家台、沈家店、共和、旭光等社区(村)分别拿出300-500平方米办公用房,无偿用于“残疾人之家”建设。市残联、区文体局为“残疾人之家”配套安装康复健身器材50余套。
如今,伍家岗区“残疾人之家”充分发挥“庇护一人、幸福一家、稳定一方”的重要作用,逐渐成为伍家岗区残疾人服务阵地、基层治理基地、党建联动高地、志愿帮扶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