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家住在夷陵区东城试验区的导游万紫薇身着一袭白衣,在开往三峡坝区的旅游大巴上热情地为远道而来的游客讲解夷陵区的历史和文化。
游客们听得沉醉,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着这座古城的发展与变迁。
从珍珠路到夷兴大道,前后50余年,夷陵区始终踏准时代的节拍前进,从一个峡江小城蝶变成为中国百强区。
如今,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夷陵区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全力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新的故事正在被书写。
突围,拓展城市新空间
“晚了就‘赶不上趟’喽。”12日清晨,夷陵区蔡家河村村民周木新挑着蔬菜赶往夷陵三巷市场进行售卖。
他表示,这里是夷陵区最红火的菜市场,每天早上人挤人,很多都从宜昌主城赶来的。
陈代斌是伍家岗人,他很早就来到这里,购买了些茄子、黄瓜等新鲜蔬菜。“只要是想吃的菜,这里几乎都有,而且新鲜、便宜。”
夷陵区小溪塔街道党工委书记万平介绍,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里就自发形成了商贸聚集地,构建了持续40余年的繁荣面貌。
2000年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更多人口开始朝城里涌进。
老城区承载力有限,城市需要新的发展空间,往哪儿走?
夷陵区一位退休老干部告诉记者,“我们也曾经考虑往西走,可‘出了黄花全是山’。”
夷陵区山大平地少,城市沿河呈带状分布,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夷陵区委政研室主任汪淳表示,“基于现实情况,我们只能开始探索向北拓,往南融。”
连接,推动市区深融合
今年61岁的王有军是原梅子垭村村民,2023年,由于锦江片区建设,搬迁至附近的梅岭新村小区。
他回忆,原来该片区都是一片荒地,几乎没有什么配套可言。
“如今我们都搬进了现代化的小区,出门就是商场和医院,还有这么多公园,真的感觉非常幸福。”王有军说。
锦江片区是夷陵区全力推进城市北拓的缩影。
东城试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帅永洲表示,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在锦江片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公共服务提档升级,片区潜力、活力显著增强。
横贯锦江片区的发展大道是夷陵区向南融入宜昌主城区的重要通道。
有着20年驾龄的公交车司机饶华表示,多年前,去往主城区只有夜明珠路一条主干道,“路途长,时间久,大家都没有其他选择。”
2006年,发展大道启动拓宽改造,开始打破该区与宜昌主城区之间的隔离带,成为其拓展城市空间的重要轴线。
随着发展大道建成,沿线吸引了大量人口、产业等要素流入,塑造了夷陵区新的发展格局,呈现老城、新城“双峰并秀”的局面。
“事实证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而且还要加快推进北拓南融,推动城市形态由‘半月’向‘满月’蝶变。”夷陵区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宋成梓说。
高铁新城就是一枚关键落子。
宜昌城发集团高铁新城专班牵头负责人高飞介绍,目前,高铁新城已开工项目15个,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建成后,将吸引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聚集,成为承载5万城市居民的城市综合片区。
集中,跃升产业高能级
“任务催人啊,我们现在手里的订单忙不停。”
12日上午,高铁北站产业园(鸦雀岭片区)宜昌新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宋定军接待完客户,又赶忙跑到车间查看生产情况。
记者在车间看到,这家生产机械装备配套产品的企业生产线正在满负荷运转,从这里生产的密封箱等产品正源源不断地发往外地。
宋定军表示,今年上半年已经交付了数百万元的产品,目前主要生产的是北京客户的订单。
新锐机械是宜昌的一家本土企业,2023年,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张,需要建新厂,经过多方考察,最终决定落地高铁北站产业园。
“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宋定军说,产业园内水电气等要素齐备,产业链联系紧密,是一块值得投资兴业的沃土。
夷陵区发改局党组书记、局长周静表示,因为地理受限,原来的产业都是插花式开发,最大连片园区不过400亩,产业难成规模。
近年来,夷陵区加快打造以东城园区,三峡大健康产业园,宜昌高铁北站产业园(龙泉片区)、(鸦鹊岭片区)为主阵地的“一区四园”产业空间,逐步破解“项目等地、布局零散”困局。
如今,夷陵区越来越多的企业“搬”进园区,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实现集中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该区2023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526.14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位居全市前列,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7家,累计达到247家。
夷陵区委书记肖鹏飞表示:“我们将把‘双集中’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聚焦奋进‘双千百强’、引领宜昌主城目标,不断优化城镇和产业布局,积极促进人口、城镇和产业的集聚与集约发展,为宜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三峡日报记者 谭强明 通讯员 邢陵霞 姚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