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别名折耳根,又叫节节根。古书常称之为“蕺”,清代末期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植物类》中有较详细的描述,“蕺为蔬类植物,通称蕺菜,野生,茎细长,高七八寸,叶为卵形;初夏开淡黄色小花,有苞四片,色白如花瓣,茎、叶皆有臭气,亦称鱼腥草;可食,亦入药。”
鱼腥草全身是宝,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疗疮、消炎抗病毒、增强免疫力等药用功效,用于治疗热毒、湿邪、脾胃积热等疾病。鱼腥草既可以用来熬制汤药饮用,又可以用来烹饪作蔬菜食用。
宜昌历来就有食用鱼腥草的习俗,每逢阳春三月野生鱼腥草出土萌发新叶时,人们便开始采挖它的叶子、嫩茎和根食用。鱼腥草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凉拌,此外还可以搭配炕土豆、卤水豆腐干、卤肉等食用,增加风味。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人工栽培鱼腥草。2016年以来,宜昌市农科院与当阳市农业技术部门在沮漳河沿岸经过多年试验示范,逐步攻克了鱼腥草种源培育、密度调整、配方施肥、连作障碍等一系列难关,成功开展了鱼腥草的人工栽培。目前,宜昌市鱼腥草产业已经进入智慧种植和全产业链发展阶段,鱼腥草产业逐步实现集群化发展。
三峡日报通讯员 曾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