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午后的阳光洒向远安县河口乡双坪村山岸子,看着屋前拉家常的村民,回望身后连片的高山,双坪村党支部委员黄桂芳徐徐说道:“出来才有希望。”
河口乡是远安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距离县城42公里。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双集中”的不断深入,年轻人逐渐走出大山,选择留村的村民,分散在全乡各处。
怎样破除“小、散、弱”现状,带领村民走下山、聚起来、抱成团?河口乡正探寻聚民富乡之路。
把人聚起来把村联起来
“或许大家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煤矿乡。”说起河口乡的发展史,乡党委书记董帮涛感慨道。
2010年煤炭产业兴盛期,河口乡有13座煤矿,行情最好时,产值过亿元,1500余位村民在家门口“靠煤吃饭”。
2018年,远安县关闭所有煤矿,河口乡经济陷入寒冬,部分村民也随之离开了这片土地。时至今日,河口乡常住人口已锐减至户籍人口的44%。
2023年,乡政府对全乡13688名户籍人口进行了全面统计分析。
分析显示,河口乡人口正加速从山上向山下、从乡村向县城转移。2023年9月仅33人在当地报名入学,学龄儿童流出率73.8%。预计经过25年后,全乡常住人口3000余人,人口体量约等于平原地区的一个大村。
然而,河口乡面积207平方公里,留乡人口分散在189个湾组屋场,人口、土地、产业分布零散,基础设施配套投入及运维成本大,乡镇财政难以承受。
“人口快速流失带来的空心化、老龄化、边缘化等问题,成为发展的掣肘。”董帮涛说,“必须‘把乡当村建’,让人聚起来,村联起来,产业集中起来,一起发展。”
2023年4月13日,以落星村为领建村,双坪村、刘青村为联建村的红岩河流域联村党委挂牌成立,河口乡“联村共建”正式拉开序幕。
“我们采取‘党支部+联合社+农户’模式,由乡人大主席担任联村党委书记,领建、联建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委员。通过组织联合、项目联建、产业联动、民生联办,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红岩河流域联村党委书记徐国红说。
让农户走下山住好房
随着“联村共建”的开展,村民下山意愿强烈,可跨村定居与落户条件相互钳制的现实难题,挡住了大家的脚步。
“调研发现,让村民跨村到集中点生活,需要解决宅基地指标互通、落户以及房产过户契税问题。”河口乡政府工作人员朱意强说。
经过探索,乡政府以集镇为中心,在保障集镇及人口居住区建设用地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引导村民向中心村转移。此外,由县政府协调,村集体回收宅基地和村民交易后,县便民服务大厅集中统一办理不动产登记,税务部门对农村房屋确权登记免征契税。
努力之下,有条件的村民相继迁入“联村共建”集中点生活。
“从巩裕村搬到双坪村很顺利,没有遇到任何门槛。”村民宋继周说,一年前,他在双坪村买了房,下山后的生活非常便利。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今年3月,宋继周母亲突发心梗,所幸新家离乡卫生院近,医护人员迅速将其转移到县城就医,及时控制住了病情。
在双坪村,和宋继周一样以购房定居方式进入村子的有30多户农户。
“我们算过账,自建一栋160平方米的房子,成本大约在20万元到30万元之间。如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引导村民购买二手房,价格至少能便宜一半。”朱意强说。
对此,乡政府搭建二手房信息库,发布闲置房屋信息,引导不愿进城或没有买房条件的村民就近买房。同时,整合集镇附近老学校、老福利院、安置房等闲置资产,通过租房方式,将困难家庭转移。2023年至今,全乡已向集镇周边转移村民118人。
帮农民算好账种好田
村民下山最关心的就是房和田。房子有了,田怎么种?
宋继周因工作繁忙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无暇顾及家里5亩多田,于是全部流转给了村集体。
“不操心田,每亩还有450元流转费,我觉得很划算。”宋继周说。
村集体将零散的土地整合,依托社会化服务,优化配置。全链条服务既有效防止了土地撂荒,又保障了农户收益。
可并不是所有村民都愿意将土地流转。
陈锡虎常年忙碌在田里,虽然已经59岁,但精神头十足,干起活来非常麻利。
“我身体很好,种到70岁没问题,等种不动地了,再请村里帮忙。”陈锡虎笑道。
“对这部分有需要的在家农户,我们提供机耕、飞防、机收等‘点餐式’半托管服务,让他们种地更轻松。”朱意强说。
目前,河口乡已有1050亩土地采用全托管、500余亩采用半托管模式,每亩节省人工费用200元的同时,加上精播节省下的种肥,还能增收300元。
土地的高效利用,为村民和集体带来新机遇。
在“联村共建”区域,红岩河流域联村党委利用流转到的1500多亩耕地推动食用菌、水果、红高粱等产业升级。
五里河流域联村党委改造升级黄竹村中药材加工厂,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漳河流域联村党委扶持宇露花椒专业合作社扩大种植面积,延伸产业链,带动村集体与村民增收。
“虽然流转了大部分田地,但山区县的地理条件限制着土地的流转效率。”望着远处零散在山上的田块,董帮涛说,怎样将它们利用起来,是今后更为深刻的课题。
三峡日报记者 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