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记者 龚昌俊 通讯员 李尧鑫 刘翔
12月13日,秭归县沙镇溪镇梅坪村楚橙庄园柑橘种植家庭农场里笑语连连,10多名橘农在农场里采摘柑橘。农场负责人王蜀鄂说:“一天可采摘柑橘2万斤,销售收入4万元。”
“农场有200亩果树,丰产的有近100亩,一年可产柑橘70万斤,销售收入1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一年可收入7万元。”梅坪村党总支书记张兴朝说。
发展柑橘生产,让梅坪村村民尝到致富甜头。张兴朝说:“梅爱民、周祖力等橘农,种植柑橘达30亩,年收入30万元以上,全村最少的柑橘种植户年收入也有5万多元,户均收入约10万元。
梅坪村发展柑橘产业走上了致富路,挺过了产业转型阵痛期。
“过去,我们村家家户户种田只能解决温饱,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从事煤矿生产,最高峰时村里同时开设有4家私营煤矿,村里大多青壮年劳动力都在煤矿上工作。”张兴朝说:“2000年时,一个青壮年劳动力挖煤一天能挣50多元,挣得多的有80元。当时,县城的房价每平方米500元,如果家里有两个劳动力在煤矿务工,两年就能在县城全款购置一套商品房。而到2010年,工价更是上涨至每天300元。”
靠挖煤,梅坪村人虽然增加了收入,但也吃了不少苦头,从事过煤矿生产的村民被矽肺病等职业病折磨,家庭劳动力减弱,导致在发展柑橘产业中购买劳务服务支出占比较大。
痛定思痛。2010年,梅坪村在县、镇两级政府的支持下,下决心将村里的煤矿全部关闭,发展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目前,梅坪村柑橘面积有4000余亩,年产柑橘4000万斤,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了柑橘塑框厂、无人机飞防吊运、农资集采集配服务队等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年综合产值逾亿元。”张兴朝说。
与梅坪村一样,沙镇溪镇马家坝村也曾有类似的阵痛。马家坝村煤矿资源丰富,兴盛时有20余家煤矿企业。“围绕绿色产业转型升级,致力于发展脐橙产业,全村现有3500余亩脐橙,年综合产值超过8000万元,户均收入近8万元。”马家坝村党总支书记王军说。
沙镇溪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乔琪瑛介绍,过去,全镇办证煤矿企业达到112家,年煤炭产量25万吨以上,相关从业人员近万人。煤炭产业不仅是镇内的支柱产业,更是老百姓的“金饭碗”。
然而,“黑金产业”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为了走绿色发展之路,沙镇溪镇决定告别落后产业,在秭归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关停煤矿企业。2017年,沙镇溪镇最后一家煤矿关闭,彻底告别了“黑金时代”。
告别“黑金时代”,如何带领村民致富?
为此,沙镇溪镇推广种植伦晚等优质柑橘品种,以市场主体盈利的利好消息推动村民自主更新品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全镇引进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小田并大田’和‘产业托管’,流转农户‘小、散、弱’柑橘园,进行标准化经营和集约化管理。”沙镇溪镇人大主席宋正来说。
为有效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沙镇溪镇建设完善了引水灌溉、省力化机械设备、产业道路等产业配套基础设施。
培育采果、修枝等传统类型服务队140余家,累计招收服务队员1400余名,规范虹桥、兰芳等6家柑橘分拣包装厂,对接县供销社、辰颐物语柑橘农资集采集配4000余亩;引进无人机飞防吊运、水肥一体化建设等现代化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7家,累计培训无人机飞手130余人、农业机械操作手400余人,培育创建柑橘塑框厂、粮油加工厂、冷链仓库等服务主体20余家;搭建网络直播平台,对接电商平台推动“互联网农业”市场主体发展,建设亿亩千甜等12个公共网络直播基地,培育发展个人电商100余家。从“耕、种、管、收、售”等方面全方位推进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沙镇溪镇党委书记覃晓峰说,沙镇溪镇在“破”和“立”上同时发力,近年来实现落后产业清退、农业产业更新迭代、绿色产业不断壮大。全镇已完成全域柑橘产业园品种更新,有7.9万亩精品柑橘,还发展了1.05万亩小水果、0.6万亩粮油茶叶,综合产值超过20亿元,形成“沿江片区精品柑橘产业带、半高山区域小水果产业带、高山田园综合体产业带”三带产业格局,绿色产业已成为群众的致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