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福利院的养老生活很丰富,参与活动还能积分兑奖呢!”2024年12月13日,在宜都市社会福利院刚参加完合唱排练的张爷爷兴奋地说。2024年7月2日,宜都市社会福利院“积分兑换站”正式营业,老人们凭借参与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等获得的积分,即可在此兑换牙膏、牙刷、卫生纸、杯子等物品。
“半年来,凭借积分兑换活动,有效地激发了老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积极性,提升了福利院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宜都市社会福利院副院长袁桂说。
“积分兑换”是宜都市破解福利院管理难题、优化社会服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宜都市民政局聚焦民生热点,加快解决民政事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优化养老服务、推进移风易俗、加强社会救助、强化社会组织培育,在两江大地谱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聚力老有康养,优质服务暖人心
2024年10月22日上午,占地面积2462平方米的枝城镇大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式开业,内设20余张床位,并划分老来乐生活馆、康养康复中心、幸福食堂、日间照料和全托养服务、老年活动中心五大区域。
“一个中心满足多样需求,可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李蕾介绍。
2024年以来,宜都市增加基础性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先后改建2个乡镇养老服务综合体和改造提升2个农村互助照料中心。
与此同时,宜都市民政局还扎实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让老年人幸福底色更足。推进160张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提供居家上门服务11642人次。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完成适老化改造320户。新建1个幸福食堂2个老年助餐点,满足周边区域4000余名老人就餐需求,主城区助餐服务社区覆盖率达50%。“走啊!到幸福食堂吃饭去!”成为街坊邻居当下常用的问候语。
深化改革提升养老服务质效。按照“1+1+4+N”(即1个失能半失能人员照护中心+1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红高片区、五眼泉片区、聂潘片区、陆城片区等4个区域性养老中心+N个民办养老机构)统一布局规划,全面落实“双集中”工作要求。
“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将原有12家公办福利院撤并至7家,对562名特困供养人员实行失能失智分层分类集中照护,同时积极推动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并按照‘四室一厨’配建要求,对全市120个村、35个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进行专项清理整改,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宜都市民政局党组成员、社会救助保障中心主任来代金介绍。
落实补贴保障老年人权益。2024年,宜都市投入42.4万元,为全市1.4万余名80周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凡满足年龄要求的老年人将自动纳入投保对象,最大限度保障老年人权益,为老年人的安全感“加码”。
同时,为1.4万余名高龄老年人发放补贴1276.21万元,为405名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人发放补贴12万元。2023至2024年度为年满80周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累计赔付98人28.02万元。
聚力移风易俗,服务大局见真章
2024年5月20日上午,“情定千年·爱在鲟龙”——宜昌市第二届“5·20”新婚集体颁证仪式在宜都市鲟龙水街隆重举办。50对新人牵手缔结两姓盟约,全省首个国风结婚登记点诞生。
2024年4月,宜都市被湖北省民政厅确认为全省第二批婚俗改革实验区。该市出台《宜都市深化婚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制定《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完善婚俗改革工作制度体系。
该市因地制宜设置“相亲大舞台”,探索“婚姻+文旅”模式,推出“幸福宜都”婚庆旅游路线,组建“宜都王婆”“公益红娘”队伍,开展相关活动10场5000余人次参加。
积极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一件事一次办”改革,2024年10月,宜都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与宜都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建立联办业务协调工作机制,不动产登记中心在婚姻登记窗口设立不动产登记延伸服务点,实现“不动产登记+婚姻登记”业务联办。
同时,该市还创新服务形式,联合宜都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开通婚姻登记政务巴士,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米”。2024年,开展“婚姻登记服务进乡村”系列活动,深入松木坪镇、潘家湾土家族乡为93名群众补领、更换结婚证。
殡葬改革事关群众“身后事”,2024年,该市共兑付“四免一送”“四奖一补”等惠民殡葬补贴533.59万元。宜都市殡仪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直接减免遗体接运、遗体冷藏、遗体火化、骨灰寄存等4项基本殡葬服务费,建设“智慧殡葬”信息系统,积极践行“阳光殡葬”,对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内容等公开公示,以群众自愿选择殡葬服务项目为原则,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与此同时,宜都市还进一步完善公墓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目前,全市公益性公墓覆盖率达100%,全市17处公益性公墓累计安装各类墓穴40000余座,可满足全市6至8年安葬需求。墓地道路、绿化、照明、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也不断得到完善,保障市民出行安全。
聚力救助保障,群众生活更有“底”
党的关怀如甘霖雨露,滋润每一个弱势群体的心田。
宜都市坚持“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对城乡低保3773户6294人,城乡特困1911人实施精准救助。扩围低保边缘家庭救助保障,落实“单人保”相关政策。认定低保边缘家庭437户1145人。提高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效率,完成信息核查1500余人次,截至目前,确认在册因病致贫重病患者97人,切实提升政策温度和救助速度。
全力推进分散特困对象照料护理改革。为分散供养全自理特困人员提供上门照料、住院护理、需求转介、自理能力评估等服务4700余人次,链接约5万元社会物资。
开展综合救助改革。选取五眼泉镇开展综合救助试点工作,该综合救助站自8月22日建成运营以来,按照分层分类救助原则,强化民政、医保、乡村振兴等多部门联动,融合社会慈善资源,引进第三方社工机构入驻办公,为困难群众提供集“政策解答、一窗受理、研判代办、过程跟踪、办结反馈”于一体的救助服务,实现救助模式精准化、类别化及个性化。
加强救助站规范化建设。增设监控系统、观察室、社会工作室、室内外活动场所等功能设施,引入社会组织参与救助管理服务,提供站内照料服务,2024年共救助各类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140余人次。
有序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争创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开展精神障碍防治康复专业工作队伍培训,截至目前,共组织乡村医生、患者家属、志愿者等开展培训17场次,657人次参加培训。健全服务体系,加强站点建设,开展康复服务,共登记康复对象795人,接受规范服务477人,服务家属1598人次,组织集体活动39次。
用心用情关爱困境儿童。充分发挥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阵地作用,为6名监护缺失困境儿童提供临时养育监护。做好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保障,发放救助金144.06万元。自2017年来,采用“暑期夏令营+入户走访”的方式,持续开展“情暖童心”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提供专业化关爱服务,受益儿童达9000余人次。
聚力宜社有为,提质增效惠民生
2024年,宜都市多方发力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广泛开展“乡村振兴和共同缔造慈善一日捐”活动,募集资金110.34万元。组织开展春节“情暖万家”活动,对全市春节期间生活有困难的229个困难户实施了救助,共发放救助金11.45万元。实施“金秋助学”项目为34名学生共计发放15.6万元助学金。
“近年来,涌现出宜昌东阳光药业、宜都市兴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宜都籍清华大学教授张学政等一批有爱心、有担当的企业和个人,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传递社会正能量。”宜都市民政局慈善事业促进股股长李凡凡说。
规范登记助推社会组织孵化培育。截至目前,该市登记注册的市管社会组织已达182家,信息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达到1913家。持续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清理整顿、违规评选表彰、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治理、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等专项行动。
2024年11月24日,该市“点亮公益之光 共建大美宜都” 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获奖项目《宜家会客厅》(“跟着非遗游宜都”)在青林寺热闹开幕。该活动由宜都市宜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办,来自全市100组亲子家庭齐聚古镇,共赴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活动中还穿插了宜都地名文化小故事的分享,以及地名文化传承公益基金的授牌仪式,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及家庭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据悉,自2021年起,宜都市宜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陆城街道首次探索“街道+社区”两层级社区公益基金运营模式,推动“20平方米行动”“与邻说儿童议事实践”等多个公益项目获得国家、省、市级荣誉,服务社区居民累计超过12万人次。2024年,该服务中心选送的《“故土情深”地名文化赋能项目》获“聚公益微光 建典范城市”宜昌市社会组织共同缔造助力基层治理公益创投大赛二等奖。
近年来,宜都市民政局认真落实湖北省、宜昌市社会组织建功先行区三年行动决策部署,开展社会组织线下“嘉年华”、“同心向党 共同缔造”社会组织风采展示、庆七一“重温峥嵘记忆 凝聚奋进力量”主题活动以及连续三年举办全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为社会组织交流发展搭建平台。
“民政事业代表着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基石,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心怀使命,克难奋进,为建设共富共美现代化新宜都贡献民政力量。”宜都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申应蓉表示。
三峡日报记者方勇华 孙玉敏 通讯员贾威 郑峥航
本版图片由宜都市民政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