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0日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5版:新春走基层·出发

扬帆起航赴未来

三峡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正在检测食品中添加剂含量。三峡日报通讯员 谢鹏 摄

春节假期结束,浓浓的年味还未散去,我市各行各业的人们已重新背上行囊,怀揣梦想与希望,踏上了新一年的征程。他们以“蛇行千里”的劲头,用奋斗书写新篇章。

在宜昌,一杯咖啡,暂别对家乡的缱绻,却传递着“出发”的力量。一间茶叶店,见证了小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店主用汗水浇灌了幸福的果实,道出了“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心声……

新春再出发,扬帆赴未来。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步伐,迎接新一年的挑战与机遇。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书写属于这座城市的辉煌篇章。

喝杯咖啡,享受旅途中每一刻

2月7日临近中午,猇亭服务区(渝沪向)逐渐热闹起来。入口处左侧,一台黑色的现磨自助咖啡机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几乎每五到十分钟,就会有人走到咖啡机前,选择、扫码、等待,然后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离开。这杯咖啡,仿佛成了他们旅途中的一个小小仪式,为了更好地“出发”。

60岁的刘山虎抱着小孙女,走到咖啡机旁。刘山虎一家从重庆忠县前往杭州,在那边安家落户已有三十年。

过去刘山虎一家出发回杭州可不容易,得先从重庆坐船到宜昌,再转乘客车,一路颠簸三四十个小时。

这些年路越修越好,打拼多年,2012年刘山虎一家也换上了小汽车,他指了指停在服务区外的SUV,“自驾十六个小时左右就能到,出发快得很!”

咖啡机发出“滴”的一声,刘山虎的咖啡好了。他小心地端起杯子,吹了吹热气,抿了一口,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穿着白色羽绒服的陈女士带着母亲和儿子风尘仆仆走进服务区,看见咖啡机,转身走来。在恩施建始探亲结束的他们,正准备返回陕西。

“过去哪能喝上咖啡,喝上口热水就很好。”她回忆道,过去出恩施山区得走318国道,坐客车到宜昌就要十来个小时,在沿途餐馆休息也就是解决上厕所这种最基本需求,“如今高速公路通了,路上还能经过这样的五星级服务区,休息、吃饭、加油,啥都有,方便得很!”

咖啡机缓缓地吐出咖啡,香气四溢。她接过咖啡,递给母亲一杯,自己又点了一杯。

人流穿梭,不一会儿,咖啡机物料已售空。咖啡机管护人员赶到现场,一次加物料一百杯左右,每天要加两到三次。

2024年1月27日,猇亭服务区成为宜昌首个集吃、住、购、娱、玩、憩为一体的“五星级”高速公路服务区综合体。

此前,老服务区就在上高速不远处,但车位和设施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

“如今大年三十、初一,服务区车也很多,春节出去玩的人变多了。”服务区工作人员王晓华说,过去,人们“出发”是为了“走得了”,到达目的地。如今,人们“出发”是为了“走得好”,享受旅途中的每一刻。

王晓华说,“新服务区也是顺应了旅客出发的需求,不仅面积更大,设施也更完善,业态丰富,能够满足旅客多样化的需求。”

服务区这台黑色的咖啡机,正是这种转变的缩影。

刘山虎的咖啡,是三十年风雨兼程后的温暖回甘;恩施陈女士的咖啡,是出山路不再漫长后的幸福滋味。

每一杯咖啡的背后,都传递着“出发”的力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见证着时代变迁。

三峡日报记者  杨雪

睁大“眼睛”,寻找更多酵母活细胞

2月6日,阳光灿烂。三峡公共检验检测中心院内,凤尾森森,以茁壮的生命力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食品所微生物检测室内,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对安琪酵母进行微生物检测。该实验室主要负责检测食品及酵母产品的酵母活细胞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微生物指标。

检测人员将酵母准确称量、活化、染色后,再吸取菌液放置于血球计数板上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并记录活细胞和死细胞数量,整个流程动作娴熟,一气呵成。

“活细胞率体现为活细胞总数占总细胞数的百分比。酵母活细胞率是影响酵母活力的重要指标,活细胞率越高,酵母品质越好。”检测人员张小骥说。

2024年10月,三峡公共检验检测中心筹建的湖北省酵母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以90.5高分通过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评审验收,成为全省首家酵母产品领域权威检验检测机构。

“我们积极发挥省酵母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平台作用,去年承接安琪集团委托检验任务1147批次。”三峡公共检验检测中心食品所所长秦磊磊介绍。承检的酵母相关产品来自湖北、云南、河北、内蒙古、新疆等地的十余家安琪酵母子公司,涵盖干酵母、保健产品、食品添加剂、乳制品、淀粉制品、饲料等品类。

据介绍,目前,三峡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检验能力覆盖食品等17个领域、1259个产品、5019个参数,近三年来已为省内外1200多家企业提供食品检验检测服务3万多批次。

“我们将以省酵母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验收通过为契机,更好发挥检验平台作用,与生产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党组书记、主任孙杨表示,三峡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已建有“3平台”“7中心”,主要承担全市各级食品、粮油、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工业产(商)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并为企业质量检验提供技术指导、培训、咨询等服务。今年,三峡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将进一步提升检验质效,不断拓展检验领域和范围,用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峡日报记者  何冠英  通讯员  王也

劳模搭档:想造台焊接机器人

“努力成为解决难题的‘攻关站’,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培养人才的‘蓄水池’。”一年之计在于春,2月6日,记者走进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六建设有限公司朱道强-许保勇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去年新认定的市级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的牵头工作室,领衔人十六化建第二安装分公司经理、党支部书记朱道强坚定地说道。

由朱道强-许保勇劳模创新工作室牵头的宜昌市电焊工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主要包括三宁陈拥军创新工作室、宜化任友明创新工作室等5家联盟单位。

展示厅里,各种试件严丝合缝、陈列整齐,各项荣誉满载星辉、凝聚匠心。

工作室成员、第六分公司总工程师胡先武告诉记者:“过去,在铬钼合金钢A335P91的焊接中,需要采用进口氩弧焊丝和焊条,采购周期长且价格昂贵。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反复尝试,创新采用国产焊丝和焊条,通过焊接工艺评定,证明其完全满足要求。目前,已经在多个项目陆续获得使用,节约费用约30万元。春节期间,工作室持续为相关项目推进提供了技术保障。”

“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发扬工匠精神,不断探索新技术、新工艺,并将创新成果应用到更多项目中,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第一安装分公司工程管理部部长许保勇介绍,重点是深化管道焊接施工技术革新,开发全位置熔化极智能焊接机器人,通过智能化监测和自动调整,进一步提高焊接质量、缩短焊接时间,同时促使相关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进行技术协同创新。

“注重创新实践的同时,我们将努力培养一批技能过硬的专业人才,为行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朱道强补充道,创新工作室计划开展技能认定人数不少于200人。同时,将以联盟为依托,加大与宜化、兴发等业主单位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联合开展技能比武、劳动竞赛等,凝聚智慧力量,在创新道路上笃定前行。

三峡日报记者  孙晓陵

茶叶店,见证老旧小区变迁

2月6日清晨,正月初九,寒意袭人。家住伍家岗区张家坡社区军供小区的杜建勇早早起床,步行前往800米开外的茶叶店。

来到位于东山大道301号的店里,杜建勇打开灯,像往常一样打扫卫生,整理摆放货架上的商品。

惦记着生意,杜建勇正月初五就离开长阳都镇湾的老家,赶回宜昌。正月初六,茶叶店开门营业。

10余平方米的店铺除了货架和柜台,还摆着一张方形实木桌子,放着一套茶具。

“在张家坡社区做了17年生意,不少邻居既是顾客,也是朋友。”杜建勇说,生意还过得去,几乎每天都有街坊过来喝茶聊天,大家聊家长里短,也聊生活变化。

在杜建勇心里,小区环境的改善是这两年最大的变化。张家坡社区由13个老旧小区及22栋单独居民楼组成,小区环境及楼栋安全是困扰居民的一桩心事。

杜建勇所住的军供小区依山而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车辆乱停、垃圾乱扔,到处是飞线充电,既不干净也不安全。”杜建勇回忆。

2021年起,在政府支持和居民共同参与下,军供小区开始进行改造。道路刷黑、规范停车位、新建电动车充电桩和休闲广场……小区旧貌换新颜。

而杜建勇茶叶店所在的东山大道301号,也在2024年底完成改造,成为张家坡社区最后一批完成改造的老旧小区。“下水道年休失修,臭烘烘的,从这过都要捂住鼻子。”杜建勇说,改造后排水顺畅,臭味没了,人都舒心多了。

在新的一年,杜建勇也有两个愿望。生意上,由于店铺位置受限,杜建勇想在附近再找一处区位更好、人流更多的店面,将生意越做越红火。家庭上,在武汉读大四的女儿即将毕业,杜建勇希望女儿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

“女儿在武汉找了一份实习工作,初六就出发上班了。”杜建勇说,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一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将美好愿望变为现实。

三峡日报记者  付江山  通讯员  朱栩漫

班里的小朋友,有没有想我

“不知道班里的小朋友们有没有想我。”2月9日,正月十二,还未开学,00后教师郑紫娢已经期待新学期的到来。

去年9月,郑紫娢通过就业援藏方式来到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成为一名三年级班主任。初到宜昌的她,便被温馨舒适的城市环境打动。

“第一次坐车从至喜长江大桥到点军的时候,看到清澈的江水,沿岸的山峦,我觉得,这就是我喜欢的城市的模样。”郑紫娢说:“这里不仅整洁,而且一切都很有秩序。第一眼我就确定,自己没有选错城市。”

不仅如此,去年,郑紫娢通过了宜昌市人才认证,作为F类人才,她可享受每月500元的租房补贴。

舒适的环境,政策的保障,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促使郑紫娢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尽管只有22岁,看上似乎还是稚嫩的学生模样,郑紫娢却已逐步“挑起大梁”。

“特校的孩子们都很单纯,他们的情感表达直接而热烈,我要做的就是多一些耐心,给予他们更多学习、生活和安全上的照顾,帮助他们认知世界,更好与人相处。”郑紫娢说,每当有学生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诉求,或是可以对老师的指令作出相应的反馈,她都能获得满满的成就感,体会到教育的意义。

初入职场的半年已经过去,新的学期即将到来,郑紫娢对自己也有新的期许。

“我会在教学技能上多做转化,让孩子们能在生活、学习上有实质性的进步,更好融入普通人的生活。”而对于更长远的未来,郑紫娢说,她希望能持续为宜昌的特殊教育事业贡献青年力量,同时也希望更加深入地触摸宜昌城市肌理,从一名“新宜昌人”变成一名“真宜昌人”,等自身更成熟的时候,将父母从西藏接到宜昌,在这里过上更加团圆的生活。

三峡日报记者  李阳

除夕夜,他为屈原亮灯

除夕夜,秭归乐平里,75岁的农民诗人黄家兆坐在家中,电视机里正播放着央视春晚的湖北7分钟特别节目。

“何谓英雄?”屏幕里的声音响彻云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回答铿锵有力。不等春晚结束,黄家兆披上一件厚外套,拿起手电筒,走出家门,沿着熟悉的小路,走向屈原庙。这是每年的传统——除夕夜,来到庙里亮灯,为屈原守岁。

黄家兆走到供桌前,点燃三支香,恭敬地插在香炉中。香烟袅袅升起,与灯光交织在一起。

“又是一年了。”黄家兆轻声说道。他拿起一块干净的布,仔细擦拭着铜像的每一处细节,仿佛在与一位老朋友叙旧。

在黄家兆看来,春节是一个传播屈原文化的好时机。每逢春节,游子归来,总会来到屈原庙,看看这座承载着乡愁与文化记忆的庙。对他们来说,这里是根,是汲取精神能量的地方。同时,也不乏八方来客到访。

日复一日,黄家兆在庙中除尘焚香、祭扫庙宇、擦拭雕像、吟唱诗歌。而他,已是三闾骚坛诗社第三代义务守庙人。

这是成立于明清时期的中国第一农民诗社,随着屈原庙四迁其址,始终将守护屈原庙作为己任。“屈原庙在我们心中就是屈原的象征。”黄家兆说,春节申遗成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

三峡日报记者  杨雪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5-02-10 1 1 三峡日报 c307223.html 1 扬帆起航赴未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