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四,年还没过完,曾亚兰已经为新年的订单忙碌起来。
将白布铺平,放上模具,把黄豆粉和石灰混合成的型染糊均匀涂抹在模具上,取下白布放置染缸中,5分钟后,一幅蓝底白花的“喜上枝头”装饰画初步完成。
“接下来,我们要把型染糊刮掉,再晾干,之后装裱,装饰画基本上就完成了。”曾亚兰说着,便拿起工具操作起来。
她的身后,蓝染挂历、扎染帷幔、蜡染方巾装饰着墙壁,身侧不远处,一排蓝白相间的扎染衣裙在灯光下格外飘逸,正前方立柜上,一个个扎染玩偶监工一般“盯着”曾亚兰摆弄布料。
“这些,都是我们亲手制作的。”曾亚兰说,靠着工坊里的6名助教,去年,这里接待游客5万人次,营收超过百万。
曾亚兰原本是一名设计师,2015年开始接触印染。2020年,响应宜昌在外人才回乡创业号召,她从武汉回到宜昌,在猇亭区织布街创建了自己的非遗手作工作室“蘭染工坊”。
“年龄越大,就越想回到儿时的故乡。”曾亚兰说,织布街的地名,以及400多年的历史,更让她感受到事业与归乡情结可以在这里完美契合。
然而,返乡创业并不是一件易事。
尽管曾亚兰早就接触了染布技艺,但将丰富的传统技法与创新的现代工艺相结合,原先的储备远远不够。为此,她找到猇亭著名的“杨义和”染坊第三代传承人杨明政,拜其为师,不仅学习了染色工艺,了解了染色原料,更学会了用本地布匹、本地植物和本地工艺进行土法印染。
土法印染让曾亚兰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决心让更多人了解印染,了解非遗。
现在,“蘭染工坊”有6名助教老师,每年都会进入全市各类中小学校免费宣讲土法印染。每到寒暑假,工坊还会有偿招收大学生兼职,传授印染技艺。
“我和我的小伙伴以蓝染为主题申请了大学生创业项目。”湖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董彦琪说,在“蘭染工坊”学习了土法印染后,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艺,她带领同学一起创业,目前,创业项目已经被列为省级项目,正在开始结项。
在曾亚兰和工坊助教们的共同努力下,笔记本、耳环、玩偶、团扇……一个个创新非遗手作逐步问世,线下体验与线上售卖日渐火爆。
“现在猇亭区伴手礼‘猇亭有礼—蘭染非遗礼盒’就是我们的作品。我们还跟二马路满意楼合作,在一楼开辟了非遗手作展示区,推广并售卖我们的手工作品。”曾亚兰说,政府部门的认可帮助工坊打开了知名度,同时,相关部门在房租及营收上的补贴,也帮助工坊一步步做强做大。
“未来我们也希望跟其他的非遗传承人合作,例如把夷陵版画、竹编等跟印染结合起来,共同开发新型文创产品,传承非遗的同时,更好推广宜昌本土文化。”曾亚兰说。
三峡日报记者 李阳 徐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