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方水质清澈的大堰而得名的西陵区刘家大堰社区,活跃着一群热心的“敲门嫂”。
2月17日下午,69岁的朱翠兰走出家门,先下石阶,再爬楼梯,敲响家住隔壁楼3楼杜先兰的房门。
“今天身体感觉怎么样?”房门打开,朱翠兰拉起杜先兰的手,嘘寒问暖。“妹妹来了啊,今天还可以。”杜先兰笑意盈盈,赶忙招呼朱翠兰进屋坐。
两个人紧挨着坐在客厅沙发上,拉起家常。“有什么要帮忙的只管讲,别怕麻烦。”聊天中,朱翠兰重复叮嘱着一句话。
朱翠兰是刘家大堰社区最早的“敲门嫂”之一,自2023年起便结对关爱独居老人杜先兰。今年71岁的杜先兰没有子女,老伴儿去世后又被查出身患肺癌,身体一直不好。
担心杜先兰一个人孤独,朱翠兰隔三岔五便来到杜先兰家里,陪她聊天解闷。有时候,朱翠兰还把丈夫也拉上,帮她修修家里的电器。
刘家大堰社区是拆迁还建老旧型社区,现有居民3017户、7545人。60岁以上的老人占20.1%,空巢老人80户,独居老人74人,失独家庭 9户,困境儿童家庭5个。
如何做好对老年人及特殊家庭的日常关照和情感陪伴?社区一直在探索。
2023年5月,社区将原有的12个网格妇女小组进行整合,重点聚焦“一老一小”精细服务,将社区妇联执委、女楼栋长、女性社团负责人、热心居民等组织起来,组建社区“敲门嫂”妇女小组。
“现有成员144名,覆盖6个小区,结对关照独居老人、困境儿童及特殊家庭108户。”社区党委书记严明容说,坚持“就近就便”原则,每名“敲门嫂”在自己居住的楼栋或单元,就近匹配1名独居老人或1户特殊家庭,提供聊天陪伴、代买物资、化解矛盾等公益服务。考虑到同龄共鸣和关照事项复杂程度,有的老人会同时匹配1名年长的“敲门嫂”和1名年轻的“敲门嫂”。
刘家大堰社区在前期仔细摸排的基础上,对居民进行“五色分级”管理服务。严明容介绍,蓝色为常住、橘色为流动、绿色为残障、白色为空置、红色为高龄、独居或重病,“敲门嫂”重点结对红色家庭,每周至少敲门入户一次,目前已提供各类服务1000多次。
家住刘家大堰8号楼的余奶奶是位独居老人,患有风湿病腿脚行走不便,特别是去医院就诊检查更是困难。住在楼上的“敲门嫂”蔡萍主动与余奶奶结对,日常帮忙代买菜、陪着就医买药。
家住24号楼的王奶奶,因孙女意外去世后悲伤过度,患上抑郁症。小区党支部书记王昌玉只要有时间,就主动上门陪王奶奶聊天,带她出门散心,逢年过节还把老人接到家里吃饭照顾。在她的悉心陪伴下,王奶奶病情逐渐好转,目前已能正常生活。
为了让“敲门嫂”妇女小组长效化运行,刘家大堰社区建立完善了“敲门嫂”激励回馈机制,持续壮大“敲门嫂”队伍。
“采取‘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相结合方式,根据结对服务内容差异化赋分,‘敲门嫂’可根据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严明容表示,下一步将依托“敲门嫂”资源,打造“敲门嫂”家庭服务社,提供家政、美容美发等服务,在解决辖区妇女创业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可为居民就近提供更多便民服务。
三峡日报记者 付江山 孙长天 通讯员 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