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0日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6版:兴山

“山歌婆婆”传古音

三峡日报通讯员  彭爽

在2024年“知音湖北·和美乡村”民歌展演大赛中,89岁的陈家珍老人代表兴山县参与的《兴山我的家》节目表演,荣获二等奖,再次将兴山民歌带入大众的视野。

今年89岁的陈家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山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她自幼受家庭熏陶,对兴山民歌情有独钟,能够用特有的颤音唱法熟练演唱100多首曲目,有专家学者称她为“三峡民歌王”“鄂西歌后”。从艺六十余载,陈家珍致力于兴山民歌的推广与传承,免费授徒百余人,让兴山民歌逐渐走出深山,被世人瞩目。

天赋热爱  舞台扬名助申遗

陈家珍出生在兴山县黄粮镇户溪村,她的太叔、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锣鼓匠,打小就耳濡目染的她,7岁多就学会了《采茶》《五更》《探郎歌》等歌曲。

1950年,陈家珍嫁给同村锣鼓匠世家的万能银,她一直努力学习兴山民歌,多年后成为了兴山民歌第四代传人。1981年,兴山县举办首届民歌大赛,陈家珍鼓起勇气登上舞台,独特的颤音让她一唱成名。此后,她频频受邀到全国各地参加比赛。2005年,陈家珍祖孙三代进京参加全国第三届南北民歌擂台赛,一举荣获了银奖、优秀传承奖、组织奖、特别奖四项大奖,首次让兴山民歌登上国家级殿堂。

2006年,兴山民歌被成功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2月,陈家珍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兴山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兴山民歌逐渐被更多人知晓。

心系传承  薪火相传韵悠长

兴山民歌好听不好唱,音调奇特,没有曲谱,全靠口口相传。陈家珍便从自家人开始教,28个子孙里面,有17个会唱兴山民歌,培养出2名省级传承人,2名市级传承人,孙子和重外孙女也学得有模有样。

登门求教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上世纪80年代初,她热情教授兴山县歌舞剧团的演员。2013年,著名青年表演艺术家李玉刚专程来到兴山拜访陈家珍,将兴山民歌融入舞台剧《昭君出塞》中。此外,陈家珍还担任兴山中小学校外兼职教师,无偿教老师和孩子们唱歌,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小徒弟们熟练掌握《五句子》《采茶歌》等多首曲目,个个都能登台演唱。

为了兴山民歌更好的传承,陈家珍曾多次前往北京、武汉、四川多地,为中央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和三峡大学艺术学院等高校学生讲课,兴山也因此成为音乐学院的教学实习基地。在她的带动下,兴山民歌在户溪村重焕生机,户溪村成了有名的“兴山民歌村”。

岁月不辍  白首仍在传古音

如今,89岁的陈家珍依然站在传唱兴山民歌的舞台上。

在2023年举办的宜昌市民歌大赛、2024年举办的湖北省民歌大赛中,陈家珍代表兴山县参演的作品分别荣获二等奖。排练时,她认真专注,一遍遍练习,力求完美;演出时,满头白发的她神采奕奕,歌声嘹亮,将最好的状态呈现给观众。她用行动证明,年龄从来不是追求梦想的阻碍。陈家珍还积极参与兴山城市形象宣传片录制,嘹亮的歌声瞬间将人带入青山绿水的兴山村落,感受岁月沉淀的文化韵味。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坚持将兴山民歌唱给更多人!”陈家珍表示。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5-02-20 1 1 三峡日报 c308091.html 1 “山歌婆婆”传古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