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1日
星期六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4版:时事

百年筑通途,档案见证宜昌交通枢纽的崛起

长江航道宜昌段船舶穿梭,一派繁忙景象。三峡日报记者 林潇 摄

位于宜昌境内的宜万铁路长江大桥。 宜昌市档案馆提供

大道向前,潮涌峡江。翻开近现代宜昌交通的档案,从依赖水运的古老码头到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再到打造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宜昌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建设长江经济带核心枢纽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的重要力量,也在2.1万平方公里的峡江土地上,书写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从水运为主到陆空渐兴

宜昌地处长江上游和中游分界处,是长江三峡起始地,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自古就以长江航运为核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夷陵(宜昌古称)便因“控楚蜀之交带,当水陆之要冲”成为军事重镇,承载着重要的交通枢纽功能。

清代以来,长江成为“川盐济楚”“滇铜北运”主要通道,宜昌港逐渐成为长江中上游物资集散中心。在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打击下,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将宜昌辟为通商口岸,外轮垄断航运权,直至1943年收回。《宜昌海关史略》记载,1924年宜昌进出口货值净数达1700余万辆,创造了宜昌进出口净数的最高纪录。

档案记载,因战乱影响,新中国成立前,除民生等华轮公司在宜昌、宜都经营轮船外,宜昌港口设施简陋,仅有零星几座码头、5只趸船和3000余只木帆船,年吞吐量仅4万余吨。广大船民过着“三尺白布四两麻,手扒石头脚蹬沙,船没人亡知何处,终年飘泊舟为家”的辛酸生活。

由于地势险要,崇山峻岭,宜昌陆路交通长期依赖骡马道和人行栈道,1934年建成第一条公路——汉宜公路,境内全长109.5公里,但路况极差,时通时阻。铁路和航空发展更加坎坷,1906年启动的川汉铁路宜昌至万县段,仅铺轨7.5公里便因资金短缺夭折。1931年,中国航空公司在宜昌设水上飞机场,因抗战爆发关闭。1941年,日军强征万名苦力,先后在宜昌县土门垭和当阳县修建飞机场,战后亦被废弃。

现代交通发展按下加速键

新中国成立以来,宜昌交通迎来历史新篇章,全市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铁水空立体运输方式齐头并进,连片成网,越通越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结构体系,持续为宜昌高质量发展赋能。

公路交通经历恢复、普及和提高,进入全面协调发展时期。1950年开始,无数建设者投身筑路工程,一锤一镐地开山辟路,1973年,宜昌第一座公路隧道——黄山洞、木鱼槽、天柱山隧道群建成通车。1985年汉宜南线贯通,结束宜昌无二级公路历史。1995年宜黄高速公路通车,成为湖北首条高速公路。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陵长江大桥、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夷陵长江大桥等相继动工,突破长江天堑……宜昌公路交通实现了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飞跃变化。

铁路运输从无到有、从有到优,1970年1月,焦柳铁路(原称焦枝铁路)建成通车,成为宜昌南北向运输大动脉。此后宜万、汉宜、十宜、洛张等铁路线陆续建设或改造,宜昌逐渐成长为区域性铁路枢纽。2010年起,宜昌正式进入高铁时代,铁路运输再次按下“加速键”。

航空运输架起了宜昌与全国的空运纽带,作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三峡机场自1996年通航以来,已开通国内外30多条航线。2018年开始,宜昌市启动宜昌三峡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完工后,宜昌三峡机场飞行区等级将从4D建设为4E级标准,可起降波音747、空客A340等远程宽体客机,满足年旅客吞吐量500万至800万人次需求。

依托长江航道优势,宜昌水运条件不断迭代升级。1970年12月30日,全国十万水电精英云集在西陵峡口,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拉开建设序幕,推动长江航运迈入标准化时代。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长江航道条件大幅改善。三峡翻坝运输体系(“两路两港两铁一管”)加速建设,推动长江干线形成了现代“黄金水道”。

建成交通枢纽正当其时

近年来,宜昌全力推进高能级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构建起纵贯东西南北、涵盖“铁水公空管”多式联运的立体交通物流网,持续畅通长江黄金水道,绘就了一幅幅璀璨的交通运输时代画卷。

截至目前,宜昌铁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593公里、729公里,随着宜昌北站综合交通枢纽预计在今年投入使用,以及沪渝蓉沿江高铁的推进和呼南高铁宜昌至常德段正式获批,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高铁大动脉将在此交会,宜昌“十字型”高铁枢纽加快成形。

与此同时,铁水联运体系衔接坝上坝下、链接长江两岸,2024年宜昌港口货物吞吐量近1.5亿吨。以“两路两港两铁一管”(即江南、江北翻坝高速,茅坪港、白洋港,茅坪港、白洋港疏港铁路,江南成品油翻坝管道)为核心的三峡翻坝运输体系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今年,随着宜昌将深入开展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三年行动,加快建设4条高铁、4座长江大桥、10条高速公路,加快补齐航空客货运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持续完善“铁水公空管”多式联运体系,着力打造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纵览宜昌近现代的交通史,就是一部从“单一水运”到国家级“立体枢纽”的转型史诗。未来,随着沪渝蓉高铁全线贯通、三峡翻坝体系完善,宜昌将进一步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释放出更大的发展效能。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肖行 初末 通讯员 程锡勇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5-03-01 1 1 三峡日报 c308733.html 1 百年筑通途,档案见证宜昌交通枢纽的崛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