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作为感知声音的器官,健康至关重要。随着3月3日第26个全国爱耳日如期而至,我市掀起爱耳日活动热潮:现场体验,让高科技助听设备助力听障者无碍沟通;健康义诊,将医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专家科普,宣传听力健康知识 ……这不仅是对听力健康的又一次深情呼唤,更是对全民听力保健意识的一次深刻提醒。
智能AR眼镜可将语音实时转文字
“黑科技”为听障者打开“收听键”
三峡日报讯(记者王英)“第26个全国爱耳日的主题是‘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随着这句话说出,记者戴的助听智能AR眼镜上,也清晰地显示出文字。这是记者在宜昌市2025年全国爱耳日活动现场体验到的一款高科技助听设备。
3月3日,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市残联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举办了一场集科普宣传、康复展示于一体的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
在辅具展示与体验中心大厅,工作人员同步启动了听力辅具体验等一系列场景化服务活动。
活动现场,无线翻译官、助听智能AR眼镜、牙骨导助听器、智能手语双向翻译机、闪光可视门铃等许多“黑科技”一一亮相,助力听障者无碍沟通。
记者看到,这款助听智能AR眼镜与平时所戴眼镜在外形上并无不同,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可以帮助听障者将语音实时转换成文字,并显示在镜片上,方便听障者“看清”对方的说话内容。
手语是大多数听力残疾人的第一语言。而一款智能手语双向翻译机,则解决了听障人士“从手语到口语”的沟通交流问题。这款机器不仅可以将普通人的语音转换成手语显示在屏幕上,还可以将听力残疾人的手语“翻译”成文字,实现沟通信息的双向输出。
VR、AI等技术将逐渐融入到残疾人的日常生活中。今年,宜昌市残联依托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初步建成了康复辅具展示与体验中心,利用VR技术、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将包括助听在内的全品类康复辅具体验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据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康复中心将继续以康复辅具展示与体验中心为平台,融合AI、VR等科技手段,推动听力康复服务精准化、普惠化,为听力障碍群体提供“听得见”的希望,为建设健康宜昌注入更强动力。
“熬夜+压力”也会使听力受损
三峡日报讯(记者王英)3月3日,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在宜昌市2025年全国爱耳日活动现场,市中心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张茏带来了听力保健知识专题讲座,向公众普及听力下降的病因、预防措施及助听器使用方法。
张茏建议,一方面,大家要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戴听力设备,特别是耳机,不要把音量调得高于60分贝,再就是持续使用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
另外,耳道的清洁不要用指甲、棉签这类锐器来挖,会导致耳道的损伤进而感染,出现炎症导致听力的损害。
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与年轻人不良生活习惯、社会压力过大相关。要避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长期熬夜、抽烟、酗酒等,以及负面情绪,心理压力过大,都可能导致感应神经性耳聋,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就医,在一周内就医恢复的几率较大。如果等待的时间超过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救治的希望就大大减少。
再者,还要小心不当用药导致的耳聋风险。药物的使用,特别是过量服用镇痛类药、抗生素类如庆大霉素等,产生的副作用,可能会导致听力的损伤。
乍暖还寒 耳部疾病需警惕
三峡日报讯(记者梅芫、龙婕,通讯员臧玲)3月3日,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今年主题为“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春季气温回升,但昼夜温差大,青少年儿童易患感冒,若治疗不及时,极易引发中耳炎等疾病,进而影响听力。近期,前往医院就诊的耳部不适患者明显增多。
记者在市妇幼保健院耳鼻喉科门诊看到,市民吴先生带着不满半岁的孩子前来就医。吴先生表示,孩子这几天总是抓耳挠腮、摇头晃脑,睡觉也不踏实。
市妇幼保健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毛玉华介绍,每年春季都是儿童耳部疾病的高发时段。近期,因耳部不适就诊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加,接诊量较其他季节增长近10%,其中外耳道湿疹病例增长尤为突出。
“春季空气干燥、暖气足致宝宝皮肤干燥,易诱发外耳道湿疹;对蛋白质过敏的宝宝,体内过敏也会表现为外耳道湿疹、瘙痒。”毛玉华说道。
医生提醒,孩子患上急性鼻窦炎、扁桃体炎、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时,一定要及时治疗,防止病情发展成中耳炎。若出现耳部疼痛、发热、听力障碍等症状却不及时医治,会引发慢性中耳炎和其他疾病。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耳道疾病大有裨益。毛玉华建议,要避免噪音刺激,内置耳机使用时长不超过两小时,音量不超过60%。若发现孩子外耳道耵聍栓塞,最好带其到医院,在软化后由专业人员取出。
毛玉华表示,家长们要多关注孩子耳部健康,助力孩子拥有健康听力,聆听美好世界。
帮助更多患者“听得见、说得出”
耳鼻喉科价格立项指南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记者徐鹏航)记者3日从国家医保局获悉,近日,国家医保局印发《耳鼻喉科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原有价格项目统一整合为164项,指导各地规范耳鼻喉科医疗服务价格,帮助更多患者“听得见、说得出”。
在人工耳蜗方面,为配合人工耳蜗集采政策落地实施,立项指南设立了“人工耳蜗适配”“人工耳蜗植入”“人工耳蜗取出”等项目。其中,“人工耳蜗植入”将“耳蜗畸形”作为加收项,鼓励医疗机构为复杂病例患者提供更加规范的治疗服务,充分反映复杂医疗技术价值。对于因感染、磕碰等原因导致植入体损坏或需取出的情况,“人工耳蜗取出”价格项目也提供了明确的收费依据。
在助听器方面,国家医保局调研了解到不少老年人因为助听器异响而放弃使用助听器。为此,此次立项指南专门规范“助听装置适配”“骨导式助听装置植入”“中耳助听装置植入”“助听植入装置取出”等价格项目。据悉,国家医保局下一步将指导各地合理制定价格水平,促进医疗机构为听力减弱的老年人提供更加精细的助听装置植入和调试服务,更好满足不同类型听损老年人的就医需求。
在喉科方面,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的喉科技术成为改善喉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如喉全切除术后辅助发音管植入,是喉全切除术后重新获得言语功能的重要方法,目前在国内仍处于推广阶段。为鼓励项目普及,立项指南设立“发音装置安装、发音装置取出/更换”项目,鼓励医疗机构为发音障碍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据悉,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指导各省份医保局参考立项指南,制定全省份统一的价格基准,由具有价格管理权限的统筹地区对照全省份价格基准,上下浮动确定实际执行的价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