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草原上,刚满周岁的瞪羚就能以每小时90公里的速度奔跑,这种与生俱来的爆发力,恰似创新经济领域里那些成立时间短却高成长性的企业。
当“瞪羚企业”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预示着未来更多“瞪羚”即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涌现出超2万家瞪羚企业,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贡献了37%的技术突破,颠覆传统产业逻辑,构架未来产业图景。支持它们壮大,对于引领各个产业抓住新机遇、抢占新赛道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支持“瞪羚”成长,仍需跨越创新赛道上的制度障碍:营商环境的更优化、金融扶持的创新设计、人才引进的激励、支持体系的精准滴灌等等。
同时,培育“瞪羚”不仅需要政策扶持,更需要弹性的支持体系,以及整个社会形成“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隘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培育几只明星瞪羚,更要打造能催生创新种群的生态雨林。
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宜昌正努力跃上创新的潮头——来自市科技局的数据,截至目前,我市共有三峡星未来数据科技(宜昌)有限公司等省级认定的科创“瞪羚”企业159家。这些“创新精灵”,正加速改写我市产业版图。
厚植创新土壤,呵护创新势力。不久的将来,万千瞪羚奔腾竞逐的壮阔图景更值得期待!
·郭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