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0日
星期一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6版:综合

不计眼前得失 23户村民“让道”换“发展”

3月4日,伍家乡灵宝村3组的后河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一期)施工现场,挖掘机的铁臂高高扬起,将淤泥一铲一铲地装进卡车,工人们正在进行河道清淤和景观造型作业。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23户村民的支持——放下眼前利益,支持家乡发展。

这个总投资593万元的项目,源于伍家岗区农业农村局推进乡村振兴的长期规划。此时的灵宝村也一直在寻求发展机会。

“这个项目可以说是‘双向奔赴’。”该村党总支书记匡静静既欣喜却又忐忑,他得知,项目只有直接施工成本扶持,相当于政府出项目,涉及的占地需要23户农民拿地支持。

“如果按照以往‘项目用地参照拆迁模式’进行的话,涉及23户农民,需要补30多万元。现在一分钱没有,村民能愿意吗?”心中没底的匡静静将这个消息带回了村里。

去年7月25日,灵宝村3组村民代表张德金家中,匡静静召开村民大会,23户村民悉数到场。

“乡亲们,我们村可能要来大项目了,这个项目总投资593万元,既能整治河道,道路拓宽至6米,还会建采摘园。去年咱们村集体收入才260万元,还全靠租赁收入,所以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啊。”匡静静站在堂屋中央,手里拿着项目规划图,语气恳切。

村民们激动不已,匡静静接下来的话又让村民们陷入了沉思,“但项目不同于征地,政府出项目,咱们出地,项目建成后,土地仍然归是你们的,地里种植的作物收益也全部归你们所有。需要大家拿地支持,只要有一户不同意,项目就会旁落。”

55岁的马志学是被占地最多的村民,11亩地如果按补偿模式,能拿到13万多元。地里还种了30多年的苗木,每年能有两万元左右的收入。占地后,这些收入也就没了。

“刚开始,我不太愿意,老伴儿意见更大。”但土生土长的马志学也穷怕了,门口窄得大车进不来,一旦遇到两辆小车迎面而行,就需要到别人家门口去错车。他和老伴儿梅冬芝常年在外务工,一年收入不过五六万元。

村里多次上门做工作,马志学也想了很久,去年11月底,最终他也想通了,“村里发展好了,咱们的日子才能更好,我也想尝尝家门口的旅游饭。”

至此,23户居民达成一致意见,放下眼前利益,支持家乡发展。

去年12月10日,村民大会再次召开,匡静静通知大家10天后施工进场。同时,主管部门区农业农村局将项目方案发给村里公示,并承诺可以根据群众实际需要进行完善。

在施工现场的一角,马志学站在一棵枇杷树下,仰头看着枝叶。“这些苗木种了30多年,说不心疼是假的。”这棵30多年树龄的枇杷树,是他所种苗木中唯一被留下的一棵。

原本,这棵树所在的位置也在施工范围内,但施工方也可绕开,马志学得知立即向村里提出了保留请求。匡静静得知后,特意与施工方协调,在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最终将这棵树留了下来。“村民能这么支持村里发展,我们也很想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匡静静说。

据施工现场负责人易伟介绍,自2024年12月20日开工以来,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0%,计划在5月30日以前完工。

“等河道景观修好了,采摘园建起来了,我们自己管理自己受益,大家都来采摘观光,还可以做农家乐,咱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村民王宜珍站在施工现场满怀期待地说。

“通过后河项目的推进,村民的居住环境将得到显著改善,农村特色经济也将迎来发展机遇。相信不久的将来,灵宝村可以做到春有花赏、夏有果摘、秋有园游、冬有雪景,成为伍家岗区集休闲、观光、采摘于一体的打卡点,带动村民致富。”匡静静信心满满。

三峡日报记者 杨雪 孙长天 通讯员 杨艳萍 佘高美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5-03-10 1 1 三峡日报 c309200.html 1 不计眼前得失 23户村民“让道”换“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