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日前,在远安县茅坪场镇白云村猕猴桃基地,村民张兴国、路德刚、范仕华忙着嫁接作业。
白云村境内树木葱郁、植被优良,适宜发展水果产业。近年来,白云村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成为以猕猴桃为主导的水果专业村。
村党支部书记王运红说:“部分猕猴桃树产量有所下降,必须通过嫁接进行品种改良,既保持猕猴桃的产量和口味,又实现高产高效。”
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治调主任马德义说:“开春后,村里就指导种植猕猴桃的村民开始春管工作,其中,准备了为猕猴桃嫁接所用的绑带5000余卷、枝条3000余条,预计3月上旬可完成春管工作。”
在产业发展的路上,白云村人曾走过弯路,坐拥绿水青山,不吃“生态饭”却吃“资源饭”,从事煤炭开采。煤矿开采鼎盛时,全村有煤矿企业17家,三分之二的村民在矿上务工,路子越走越难。
后来,白云村煤矿企业整体关闭后,留下一个个如小山般的尾矿堆场、煤场,可谓千疮百孔,伤痕累累,尾矿堆场带来的生态问题成为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烦心事。
村民张兴国说,村里走上绿色产业发展之路,得益于王运红这样能干的致富领路人。
王运红是一名退役军人,退役后跑过运输、开过超市和餐馆,致富经验丰富。2017年,王运红被推举为全村的致富带头人,他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想方设法解决村里的生态治理和群众致富的难题。
经村党支部深入调研,白云村积极引进煤矸石加工厂,村集体将煤矸石对外发包。全村先后清理渣场207亩,清运煤矸石23万吨,为村集体创收86万元。
对于清理后的渣场、煤场,白云村及时平整、覆土、栽树复绿,对煤粉“黑化”的建筑和路面进行除黑刷白、换瓦和修葺,疏通矿渣侵占的河道,让村容村貌得到改善。
留住了“绿水青山”,如何搬来“金山银山”?
白云村通过组织专家调研、外出考察取经,村党支部“一班人”与村民共同商议,决定打造以猕猴桃为主导的水果种植产业。目标确定后,全村群众齐心协力,围绕产业的发展出钱、出力、出点子。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集体拿出专项奖励资金,按每亩1000元的补助标准,鼓励村民发展猕猴桃种植产业。
去年,脱贫户张兴国家里种了5亩多的猕猴桃,挂果4000多斤,卖了4万多元;路德刚家里种植了7亩猕猴桃,产果1万余斤,收入10万余元……
目前,白云村种植规模有1100余亩,挂果面积800余亩,年产水果30万斤,年销售收入300万元,户均增收7000元,家家户户依靠发展绿色产业,从吃“资源饭”转型吃上了“生态饭”。
为了让白云村的猕猴桃产品越来越响亮,村里利用矿山企业关停遗留的闲置房屋修建冻库一个,尝试抖音电商平台,注册成立“堰云岭”商标,推动猕猴桃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王运红介绍,发展生态产业,必须将生态资源用尽用活,合理利用,发挥其最大效益。为此,村里还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中华小蜜蜂养殖产业,全村已有200户村民养殖近2000桶蜂蜜,一年产蜂蜜4000余斤,收入20余万元,户均增收1000元。
三峡日报记者 龚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