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初,宜昌获批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这一消息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
看完报道,不少人却纳闷了:被长江与三峡托举的宜昌,头顶屈原、昭君的光环,楚文化灿若星河,世界水电之都,怎么才是“省级”呢?国家级又是什么标准?
据介绍,湖北省目前有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分别是荆州、武汉、襄阳、随州、钟祥。湖北上一次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1994年(随州和钟祥),这意味着湖北已经31年缺席此项评选。
从省级到国家级,宜昌还有多远?
背景 宜昌千年文脉绵绵不息
清晨的宜昌滨江公园,晨练的人们悠闲地打着太极,江水轻轻拍打着刚刚醒来的城市。
也就是这条江,聆听过2300年前屈原吟诵的《离骚》,激荡过1800年前西陵山上燕人张飞的战鼓;李白来过,写下“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伟人来过,写了中国人最豪迈的梦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诞生过如此众多中国乃至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秀丽多情的香溪边,飞扬着昭君五彩的裙袂;高峡平湖的碧波里,倒映着船工们弓箭般的影子;站在三游洞崖壁前,白居易、白行简、元稹的题刻仍清晰可辨……
这就是宜昌。
醒目的“宜昌”,粉刷在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临街的墙壁上。熙熙攘攘的人从这里经过,不停有人摆出各种姿势,在镜头前和朋友圈里大声宣告:我来过!
在荆山山脉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当阳市淯溪镇坚韧守护着一个码头曾经的喧闹与辉煌。发达的水运让这里有“小汉口”之称。漳河大鼓、“杀故事”、皮影戏、民间小戏等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漳河两岸枝繁叶茂,庇荫乡民。
在古老的清江深处,我们的祖先“长阳人”在19.5万年前就开始用粗糙的砍砸器、刮削器与兽骨化石,与自然博弈。他们以洞穴为居,渔猎采集为生,在武陵山脉的褶皱中拓印出长江流域早期人类活动的密码。
薄雾笼罩着吊脚楼,早起的老人推开了木屋的大门。门轴发出绵长的吱呀声,这个在茶园村重复了几百年的声响,惊起了屋檐下的家燕。茶园村是五峰最边缘的一个行政村。这里大山环抱、青山绿水,是当地成片吊脚楼民居群保存最为完好的村落之一。23个风格迥异的传统村落像一颗颗明珠,点缀在宜昌的山野。他们一边抵御着旅游和商业化的浪潮,一边向内生长延缓着时光的自然风化。
长江对宜昌极其慷慨,足足流淌了232公里,方肯俯首东去。从新石器时代的城背溪文化,到当代的三峡工程,文化之林郁郁葱葱,不同时代的文化层如同江底的鹅卵石,层层堆叠出宜昌千年文脉的独特叙事。
现状 以创建促保护迫在眉睫
2024年12月27日,中共宜昌市委七届八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宜昌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宜昌篇章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文脉,为何难获“名分”?
据介绍,截至2025年2月,全国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3座。这项城市荣誉关键的“指标”是什么?国家级创建评审中看重的“点”是什么?
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王国恩。王国恩教授长期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以及历史遗产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2019年至2021年曾挂职担任十堰市副市长。他牵头设计的“秭归县长岭村乡村旅游规划”荣获2023年度湖北省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
王国恩教授表示,宜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存。这些宝贵和独有的资源是支撑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要求和必要条件。
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来看,王国恩教授认为主要有3个维度:历史文化资源是否富集、历史文化内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以及文化遗存保护的完整性。
对照这3个维度,王国恩教授认为,宜昌具有较强的多维度历史文化价值,特别是在长江文化体系中,宜昌处于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交汇区域,并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巴楚文化。同时现代文明如水电建设、三线建设等,也赋予宜昌新的时代内涵。
王国恩教授同时表示,宜昌的短板也比较明显:
第一,宜昌历史文化资源分布比较分散,没有历史文化遗产集中的城区,没有认同度高的历史城区;第二,缺乏集中且具有一定规模体现宜昌历史文化风貌的文化街区;第三,宜昌历史文化核心内涵尚不明晰,体现核心历史文化内涵的物质见证(各级文物古迹)的知名度不高,显示度不够。
采访中,有专家表示,对照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等硬指标是宜昌文化资源保护的痛点,如尔雅街、尔雅台、尔雅书院等如今已无迹可寻,“以创建促保护迫在眉睫”。
长江流域诞生了50多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邻近的重庆、荆州、武汉、长沙、安庆等地都在其中。作为长江文化的富集之地,宜昌理应有所作为。
对策 乘势而上高位谋划积极申报
“宜昌要提高认识、高位谋划,全力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创建工作。”在2025年宜昌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黄书祥、邹榜华、邢昊、孔磊、陈取、孙和平等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
建议称,对标全国先进、对比省内兄弟城市,宜昌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起步较晚,这与宜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在全省的发展地位不相匹配。
“申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系统工程。”王国恩说,首先要系统梳理宜昌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完整的宜昌历史文化构成体系和价值体系,在编制规划的前提下,划定历史城区,下大力气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重点文物集中地区加大保护和整治力度,恢复城市记忆,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特色风貌区。
“历史不是挂在墙上的老照片,文化遗产要参与现代生活。”王国恩说,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两篇文章,增加公众参与度,提升社会认知度。
建议还认为,宜昌应加快制定出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文物保护等专项规划,如历史建筑保护专项法规等,加大保护和修缮力度,有序推进活化利用。目前二马路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在探索多元投入机制,推动文旅融合、保留城市记忆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打造出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地标。
提出建议的人大代表们表示,近两年来,宜昌开展的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已取得了较大成效,这为进一步乘势而上,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下了较好基础。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分量,让每一个城市都深情向往。王国恩表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虽然需要较大的投入,甚至与短期城市建设产生矛盾,但这个金字招牌所产生的文旅经济价值及其为城市发展带来的综合衍生价值不可估量。这已经被很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经验所证实。
夜幕降临,长江夜游轮船驶向葛洲坝。在灯光的映照下,镇江阁晶莹剔透。这座始建于1699年的楼阁,经历过火灾、战火、重建,如今屹立镇川门上,守护着逝者如斯的滔滔江水。
历史该以何种姿态,参与一座城市的未来?宜昌在奔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三峡日报记者 万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