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耕正当时。近日,在位于长阳经济开发区的夷农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实训基地上空轰鸣不断,一架搭载着智能喷洒系统的大型植保无人机正沿着预设航线匀速飞行。52岁的女操作员林贵兰轻点屏幕,便轻松完成农药精准配比、变量施药等操作。
“过去春耕像‘蚂蚁搬家’,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的老人妇女背着药桶翻山越岭,半天才能打理一亩地。学会这门技术,可以节省人力,效率更高。”和林贵兰一起学习无人机的智兴莲说道。家住火烧坪乡黍子岭村的她们,合伙开有一家家庭农场,有100多亩包菜、辣椒、萝卜等需要打理。手中灵活操控的无人机,即将成为她们春耕秋收的得力助手,提升了播撒、运输效率。
长阳地处湖北省西南部山区,3430平方公里国土面积,80%以上为山地。从海拔70米到2240多米,山地垂直落差接近2200米。全县大面积发展粮油、茶叶、柑橘、蔬菜等主导产业,田块细碎分散。
2023年以来,在长阳人社局的指导下,长阳夷农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新增无人机操作员培训专业,为这里的农民解决农业生产难题提供了新路径。
“安全飞行高度不得低于作物3米,丘陵地带要特别注意侧风影响……”实操课上,授课老师手持对讲机,紧盯空中正在进行变量施药演练的无人机。他面前的12名学员中,既有种植大户、合作社技术员,也有从外地返乡创业的夫妻档。培训课程涵盖飞行原理、气象识别、设备维护等理论模块,以及航线规划、应急处理、吊运操作等实践科目,结业学员可获得“轻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安全操控理论培训合格证明”“农业无人机操作许可证”两个证书,并能享受贷款、创业等多项优惠政策。
长阳夷农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高进军介绍,2024年,该校共培养87名持证“飞手”。2025年,三期培训班已累计培训120人。不到两年时间已培养207名持证“飞手”,带动全县植保无人机保有量突破百架。
科技赋能带来的改变立竿见影。去年龙舟坪镇两河口村组织4名村民参加培训取得操作证后,村里购置了2架载重60公斤的植保无人机,组建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队伍。“以往人工喷洒农药,100亩果园需要10多名劳动力花费3天时间完成,如今1名操作人员仅用1天就能完成全部工作,而且效果更好。”两河口村党支部书记林涛说,借助科技的力量,不仅解决了本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还实现了精准喷洒,减少农药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去年他们还承接了周边7个村的统防统治项目。
科技创新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效率变革,更重塑着乡村人才结构。“00后”学员向家宝大学毕业后待业在家,经过学习培训,他已熟练掌握了飞行技术,如今已成为合作社的“首席飞手”。“以前觉得无人机是城里人的玩具,现在才明白这是咱农人的新‘锄头’。”向家宝说。
曾经的北漂夫妻易金银和田科清,带着新学的无人机技术准备回乡创办农服公司。“过去觉得种地没出息,现在发现农业是门高科技。”田科清一边调试着测绘无人机一边说。
三峡日报记者 董志烈 通讯员 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