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的一天,阳光透过夷陵区下堡坪乡卫生院的玻璃窗,洒在病房的病床上,温暖而柔和。突然从一楼传来嘈杂声。
“有人给谭斌、姜宁两位医生送锦旗啦!”住院部一位医生激动地喊道。
正在二楼上班的几名护士面面相觑,眼中满是疑惑。正猜测间,一群人簇拥着一面锦旗走上楼,满怀感激。
这是一名3岁小男孩的故事。男孩小名姚姚,本该在阳光下奔跑嬉戏,却因为一场病,被困在了医院。去年6月初,家长发现孩子两侧耳垂下出现了大小不一的包块后来到下堡坪乡卫生院就诊。姜宁医师接诊后,仔细检查,给出了“双下颌炎性包块”的诊断,随即开了消炎抗病毒的药物。然而,药物并没有带来期待中的效果,孩子的病情依然没有缓解。乡镇卫生院的条件有限,姜宁医师建议家属带孩子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
于是,姚姚一家踏上了前往上级医院的路。上级医院给出的诊断结果与卫生院一致,为了方便照顾,也为了节省开支,家属与上级医院医生沟通后,带着孩子回到了下堡坪乡卫生院住院治疗。半个月过去了,输液的效果不明显,医生们也陷入了困境,家长更是心急如焚。
这时,门诊医师谭斌会诊后提出建议,去市中心医院儿童专科或者武汉儿童医院的专科进行治疗。家属带着不安的心情,将孩子带到了市中心医院。经过初步检查,医生建议做穿刺病检。然而,面对年幼的孩子,患儿父母实在不忍心让孩子接受这种检查方式,决定返回卫生院继续治疗。
这一路,仿佛被重重迷雾笼罩,每一步都充满了艰难的抉择。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一踏进医院就眉头紧锁,一看到护士就开始哭泣。如果家属带着3岁的孩子在乡镇、市区甚至省城来回奔波,不仅徒增不便,也给病人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就在这时,姜宁医生突然想起了远在北京一家医院儿科工作的同学。他立刻拨通了电话,将患儿情况详细地告知了对方。同学听完后,也深感疑虑,随即查阅文献,咨询自己的导师。导师经验丰富,经过电话会诊,考虑患儿可能是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这种病在日本1972年首次报道,我国最早报道于1984年。它的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缺乏特异性,发病率极低,常常被误诊为恶性组织细胞病。而且,少数病例可能会反复发作,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多器官受累。
在明确了患儿的诊断方向后,两位医生立刻通过查找相关文献,结合患儿的现状,调整治疗方案,果断停掉了消炎药,加用了糖皮质激素。奇迹般地,患儿体征很快有了明显改善。仅仅5天后,孩子就基本痊愈出院了。出院后3周随访,患儿也没有再复发,家属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感激无以言表,送上锦旗方表寸心。
因你“儿”来,“医”路有你。谭斌、姜宁两位医生用他们的智慧和坚持,为这个小生命点亮了希望之灯。这面锦旗,就是基层卫生院普通医生用行动书写的承诺与见证。
三峡日报通讯员 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