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浪潮奔涌中,数以万计的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正以昼夜奔忙的身影编织着城市经纬。当新兴职业大军成为支撑城市运转的毛细血管,如何为这些“永不停摆”的奋斗者推开一扇扇友好之门,恰是丈量城市文明的标尺。
近期,我市启动的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新就业群体面临的“进门难”“停车难”“充电难”等现实难题将被解决,物理场景的营造既为其提供了便利工作环境和休憩空间,更是对其被纳入城市规划的权益确认,传递了对劳动者的温度与关怀。
为城市穿上“友好皮肤”只是开始,在友好理念上做足细的文章,从细节出发,精准把握新就业群体需求,才能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一方面,要让各项保障制度友好升级,把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关怀置于商业逻辑中,确保其在不同就业形态下都能拥有基本生活保障。另一方面,社会认同的友好转化是提升新就业群体自我认同的关键之一,我们应当鼓励新就业群体参与社会治理,增强其社会价值感,帮助其更好融入社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城市文明的演进史,本质是不断拓展包容边界的历史。从产业工人到数字经济劳动者,每个时代的城市建设者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