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4日
星期一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3版:评论

“熄屏24小时”:不只形式上的“断舍离”

宋潇潇

“希望能发起一项倡议,家长和学校都要参与其中——在每个学期选定一天,24小时内所有人都不使用手机。”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姚明建议开展“熄屏24小时”行动,这一建议迅速登上热搜第一,引发广泛讨论。

这一代孩子的童年,被电子产品割裂成两半:一半是学校的网课、家长群里的接龙打卡、短视频的碎片化快感;一半是聊胜于无的体育课、逐渐消失的亲子对话、被补习班充斥的周末。“小眼镜”“小胖墩”的泛化、认知和思维的窄化、真实社交能力的退化不仅揭示了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严峻现状,也为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正如姚明所言,“这不仅是青少年成长的个体困境,更是关乎民族未来的系统性挑战”。

对此,姚明曾带领姚基金进行过一项相关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6834份,96.4%的家长担心孩子过度使用带屏幕的电子产品。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父母的焦虑心塞与无计可施。而姚明此次的倡议有一大亮点,不光是希望孩子放下手机,也在提醒家长与孩子一起放下手机。

试想一下,如果有老师或者家长全程陪伴,孩子们24小时不碰手机几乎没有难度。然而,扎心的问题来了,家长们真的做得到吗?毕竟,24小时不碰手机,会让家长们率先崩溃。姚明曾在专访中自嘲:“我尝试过熄屏24小时,焦虑得像戒烟。” 但如若家长不能以身示范,恐怕这项行动不会有什么说服力。

在数字洪流中,家庭需要做的不仅是全天候监控孩子的盯屏时长,更需要带头“数字断食”,主动地、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常言道:“育人先育德,育儿先育己。”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尝试通过“买老年机”“网络断联”等方式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也有家长质疑“不用电子产品,我们能干吗?”这提示线下选择不足,社区缺乏运动场地、场馆门票昂贵、亲子活动流于形式,使得“熄屏日”无实质内容,恐终将沦为行为艺术。因此,真正的难题不在熄屏时长,而在于如何让真实世界足够吸引人。当城市能提供足够多元、易达且富有吸引力的活动场景时,虚拟世界自然不再是唯一选择。一个正向的案例是,去年宜昌接连举办“‘薯’你最棒”“稻谷板仓”等趣味亲子体验活动备受热捧,宝爸宝妈们纷纷卷赶早、挤场子,带孩子体验农事、开阔眼界。

正如“地球一小时”熄灯不光是为了省电,而是为了唤醒环保意识。“熄屏24小时”的核心价值也不在于形式上的“断舍离”,而是应借此重新思考——如何教孩子学会做数字生活的主人。要做到这一点,政府的约束引导、社会的实体支撑、家庭的以身作则以及个人的自我克制,缺一不可。愿更多孩子发现屏幕外更丰沛的世界:那里不仅有丛林间的探险嬉戏、球场上的挥汗如雨,还有信手涂鸦出的斑斓色彩,和亲子共读时的盈盈笑意。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5-03-24 1 1 三峡日报 c310283.html 1 “熄屏24小时”:不只形式上的“断舍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