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5日
星期二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2版:要闻

590平方公里流域的振兴密码

——秭归县九畹溪镇探索小流域治理“山水人城”共生新路径

图为九畹溪流域一角。三峡日报记者 胡兴军 摄

三峡南岸,九畹溪水奔流不息。这条三峡大坝上游首条一级支流,正以一场全域性的生态革命,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秭归县九畹溪镇以590平方公里流域为画布,以“水、地、人”为核心要素,绘就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2024年,九畹溪流域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亿元,带动发展民宿28家,周边村民户均年增收超3000元。

“九畹溪的治理,是从重新定义‘流域价值’开始的。”九畹溪镇党委书记宋春花指着墙上的《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说。这份凝聚着专家智慧与群众意愿的规划,将“漂流小镇、丝绵茶乡”的定位具象化为17项重点任务、7个重点项目,构建起“四化同步、三产融合”的发展框架。

在“兰蕙天香、国色九畹”的主题下,流域内老林河、干溪沟等5条支流被赋予文化灵魂。屈原故事融入景观设计,“鱼九畹”“茶九畹”“兰九畹”“梨九畹”“橙九畹”等9个文化节点,串联的美丽乡村示范带,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诗意长廊”。而在产业布局上,“下游柑橘、中游茶叶小水果、上游蔬菜烟叶”的立体格局,让每寸土地都释放出生态经济价值。

阳春三月,春茶吐翠。九畹溪镇2.1万亩茶园里,采茶人指尖翻飞。依托环九畹溪流域丝绵茶产业联盟,这里的春茶年产量突破600吨,产值达9600万元。“过去论斤卖,现在论个销!”在桂垭村,果农老蔡的“伦晚”脐橙通过网络直播带货,价格翻了一番,销量更是成倍增长。流域内的生态茶园和果园,不仅吸引了周边城市的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还带动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产业的“绿色转型”不止于此。依托环芝兰康养旅游度假区建设,发展特色小水果5000余亩,打造出“四季果园”采摘经济;发展金银花、艾草等中药材3500亩,引进的全县首家艾草精油生产企业已投产运营;农业社会化服务“一二三四”体系,让农户每亩增收300元、企业成本降低15%……多元产业矩阵下,九畹溪的生态价值正以“乘法效应”释放。

站在槐树坪村观景台俯瞰,垃圾分类亭、生态沟渠与黛瓦白墙的民居相映成趣。村民颜洪洋家的庭院里,干湿分离的垃圾桶格外醒目:“湿垃圾喂猪沤肥,干垃圾能卖钱,环境好了,日子更舒心!”这套源自石柱村的垃圾分类经验,已在全镇推广,带动垃圾减量30%、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65%。

在流域治理的“大账本”上,九畹溪人善用“加减法”:减的是污染——化肥农药使用量年均下降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增的是绿色——新建生态缓冲带12公里,修复湿地30公顷,流域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针对面源污染,全镇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22家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实现种养循环“零排放”。

面对未来,九畹溪的治理蓝图愈加清晰。以“水”为脉,利用百步溪水库、九畹溪供水工程、花桥河流域治理等工程,通过“安水、补水、蓄水、保水”四水联治,筑牢生态屏障;以“地”为本,17.3公里生态旅游发展带正加速建设,串联起九畹溪漂流、芝兰康养新区等节点,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线;以“人”为核,激发流域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三峡日报记者 胡兴军 通讯员 王琪 吴志嵩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5-03-25 ——秭归县九畹溪镇探索小流域治理“山水人城”共生新路径 1 1 三峡日报 c310364.html 1 590平方公里流域的振兴密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