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当阳坝陵街道锦屏山社区御和苑小区的王大爷照例在楼下晨练,他的太极剑这次终于能舒展开来——东南角那片盘踞了10年的铁皮房消失了。“以前这里就像个‘膏药’贴着小区,现在可算揭掉了!”老人笑着用剑尖点了点新划的停车线。
破茧重生 十年顽疾终消散
这片占地1500平方米的“历史遗留区”,曾是开发商留下的10间施工板房。十年间,褪色的铁皮在风雨中锈蚀,破碎的顶棚在风中“咣当”作响。社区网格员小张形容第一次巡查时的场景:像走进废墟,旧沙发摞得比人高,电线像蜘蛛网挂在头顶。
今年初,小区业委会顶着寒风召开露天会议,居民代表穿着羽绒服围成圆圈。“这板房不拆,咱们小区永远抬不起头!”业委会成员谈永海用手指着石桌上的规划图说。接下来,社区党委搭台、业委会唱戏、居民献策,三方联动破解产权死结。
如今,曾经的“铁皮阵”化身110个智慧停车位,“以前抢车位像打仗,现在还能腾出地方给访客。”刚停好车的李女士摇上车窗,不慌不忙地关上车门。
化险为“安” 臭水坑的华丽转身
站在三期工地防护栏前,业委会成员老王感触颇深,眼前这个深2米、面积相当于整个篮球场的水坑,曾是开发商资金链断裂留下的“伤疤”。暴雨季节积水成潭,野草疯长形成天然“陷阱”,让小区幼童家长惴惴不安。
改变发生在今年3月业委会公示栏贴出改造方案的那天——1.5万元物业费作“种子资金”,社区牵线引入第三方共建单位,共筹集资金1.9万余元用于小区改造。居民自发组成监督小组,施工现场成了露天课堂,戴着安全帽的孩子们围观挖机清淤,施工人员介绍镀锌钢立柱能抗8级大风,LED警示灯用的是太阳能板。最让家长安心的是防护挡板安装不留缝隙,杜绝了幼童钻入的安全风险。
如今,水坑边从垃圾场变成了平展开阔的停车场,极大方便了小区居民。
共治共享 从旁观者到当家人
“砰!”那声高空坠物的巨响,至今仍在很多居民耳畔回响。2024年秋天某个午后,从天而降的玻璃瓶将院内丰田车的天窗砸成蛛网状,楼栋长刘姐举着被砸变形的车顶照片挨家敲门,“要是砸中人,后果不堪设想!”
这场危机催生了三重防护网:80个高清摄像头组成“天眼阵”,每周五晚的“安全夜话”成为新传统,而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楼道清理行动——当60岁的李大爷独自搬运旧衣柜的照片被发到业主群,沉默的邻里关系开始解冻。
“看到李大爷的白发被汗水粘在脸上,我们年轻人坐不住了。”“90后”小区居民小吴回忆道。那个周末,10多户居民自发形成“人链传送带”,从11层顶楼接力搬运废弃物。还有令人动容的细节在业主群刷屏:四楼奶奶熬了绿豆汤,文具店老板送来劳保手套,就连总爱投诉的“刺头”老周都默默扫了三层楼梯。
如今走进御和苑,处处可见共治成果:曾经杂乱的绿地,如今被居民合力打造成错落有致的景观。各种花儿竞相绽放,红的似火、粉的如霞,将小区装点得格外明艳。道路一尘不染,垃圾桶旁不再有垃圾外溢的现象。不仅如此,邻里关系愈发融洽。大家互帮互助,处处洋溢着温情。
三峡日报记者 尤蔓 通讯员 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