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讯(记者宋钰杰、通讯员官婧)3月27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百年关村的7000平方米倍蚜虫繁育基地内,倍农们正将遮阳网下的苔藓转移至温室大棚,越冬的五倍子蚜虫正在大量苏醒。
“苔藓20号左右进棚,在装虫室培养30天左右进行挂袋。”基地负责人向兆兵介绍,蚜虫繁育是五倍子生产的关键环节,这种寄生在盐肤木上的蚜虫形成的虫瘿,正是传统中药材五倍子的来源。
在温室培育大棚内,村民桑子乾一边察看蚜虫的存活情况一边介绍:“苔藓要保持25℃恒温、80%湿度,虫卵破茧后须在12小时内收集装袋。”这位技术骨干的严谨,折射出五峰近年来探索形成的标准化繁育体系,从倍林培育、苔藓种植到蚜虫繁育环环相扣。
像桑子乾这样的示范户,既可通过土地流转每亩年获500元收益,又能在家门口务工。“高峰期每天有20多人上工,去年发放劳务费超40万元。”向兆兵介绍,等气温回升以后,必须赶在蚜虫迁飞前完成收集,基地每天可完成3万袋装虫量,今年预计产出20万袋蚜虫,可满足700亩倍林需求。
小蚜虫撬动大产业。目前五峰已建成全国首个五倍子工程技术中心,形成“政府+龙头企业+科研+基地+农户”产业链,全县发展人工倍林6.78万亩,改造管护野生倍林14万亩,建标准化倍蚜虫繁育基地4万平方米,可年产五倍子1000余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