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第四届《中国文化百强县》榜单在北京大学发布。在这场聚焦县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全国性评选中,秭归县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活的实践创新,连续三届蝉联“中国文化百强县”。这座因屈原而闻名、因三峡而兴盛的千年古城,正以“文化基因”为引擎,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从历史血脉到时代符号
屈原故里秭归,楚辞文化的发源地。两千多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与诗歌艺术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肌理。而今,秭归通过节庆活化、学术深耕与跨界传播,让屈原文化从历史符号跃升为当代精神坐标。
2009年,秭归“屈原故里端午”等习俗共同组成的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节日。2024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同意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为我省保留的四项省部级节庆活动之一。
“燃燎祭天、苞茅缩酒、乐舞迎神”等古老祭祀仪式,龙舟竞渡、端午诗会等系列活动让沉睡千年的文化灵动起来。每逢端午盛会,约15万人次的中外游客相约秭归过端午,已经成为具有“宜昌特色、国家水平、世界影响”的文化符号。
随着时代的发展,龙舟竞渡也从传统民俗升级为国际赛事。2023年、2024年,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连续两年在秭归举办,来自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龙舟队伍在峡江激流中竞技,将屈原精神与体育精神深度融合。
同时,秭归以“书香秭归·屈子吟诵”全民阅读品牌为抓手,将楚辞融入教育与社会生活。2024年全民阅读活动周期间,《楚辞咏流传》等节目通过吟诵、国风舞蹈、智能书灯等创新形式,让《橘颂》《离骚》跨越时空,成为青少年文化启蒙的经典读本。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在秭归,“文化惠民”不仅是口号,更是一场从“输血”到“造血”的深刻变革。通过“六小”村落文化供给模式与多元活动矩阵,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创造者。
秭归有村落2035个,40%的村落距离村级文化主阵地——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较远,文化输送不便,文化服务辐射不广,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无法得到满足。面对困境,2021年,秭归因地制宜创新推出“小广场、小平台、小设施、小队伍、小活动、小品牌”的“六小”村落文化模式,打造“文润乡土”种文化志愿服务品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全县建成“六小”文化示范村落131个,涉及12个乡镇87个行政村,覆盖村落文化广场255个128892.9平方米,服务人口11667户30858人,培养村落文化技术人才3396人,培育村落文艺社团218家,辐射原有的社会文艺团队270家6536人。
从“橙子音乐节”到“我在秭归过端午”,从李花节的汉服游园到乡村春晚的草根舞台,秭归以“一县一品”牵引“一镇一特色”。万古寺村的“二月二”龙舟文化节、九畹溪镇“闹元宵赶毛狗”民俗活动等,将地域特色转化为文旅吸引力。
从活态传承到产业赋能
船工号子、三闾刺绣……秭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承载着屈乡儿女对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也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变迁。
“长江峡江号子”曾是长江三峡船工的生命之歌,如今通过实景剧《峡江号子声》重现舞台。该剧以三峡移民为背景,融合非遗技艺与现代舞美,2024年荣获宜昌市“文华奖”一等奖。剧目常态化演出于屈原故里景区,带动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成为秭归文旅的名片,年观演人次突破10万。
在秭归非遗小巷,集聚了艾草制香、薅草锣鼓、三闾刺绣、峡江竹编、皮影戏等10余项技艺。传承人现场授艺,游客可体验制艾香、编龙舟模型。小巷推出“非遗盲盒”将屈原形象与手工艺结合,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文创潮品,年综合收入突破800万元。三闾刺绣“慢工绣艺”还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截至2024年底,全县拥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江河号子(长江峡江号子)》《屈原传说》等3项,省级非遗项目《薅草锣鼓》《秭归皮影戏》《建东花鼓戏》《九畹丝绵茶制茶技艺》等7项,市级非遗项目18项,县级92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40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16人,市级112人,传承人覆盖各个层级,具备强大的传承基础,形成“保护—传承—活化”的完整链条。
从“诗意栖居”到“全域共富”
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秭归以“屈原”“三峡”“脐橙”三大IP为核心,构建“文化+生态+产业”的全域旅游格局。
秭归博物馆、“乐莫乐兮”城市书房、秭归港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等新型文化空间先后建成落地,成为秭归县文化旅游的新亮点。2024年6月开馆的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是“省级项目县级实施”的三峡后续工作重点项目,也是湖北省第一个移民博物馆。该馆以三峡移民历史为背景,展示了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移民安置的艰辛与成就,以及秭归人民在移民过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受到广大游客和市民的热烈欢迎。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40万人次。
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屈原故里景区提档升级,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三峡竹海景区新增新的游乐体验项目,九畹溪新建悬崖栈道,屈原故里滑雪场填补冬季旅游空白。2024年,吒溪河、堂鼓关景区分获4A、3A评级,全县A级景区达8家,形成四季皆景、全域可游的格局。
文化赋能下,秭归旅游从“过境地”变为“目的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24年,全县综合接待游客1202.52万人次,同比增长20.0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2.35亿元,同比增长20.15%。
连续三届入选“中国文化百强县”,秭归的答案清晰而有力:敬畏历史而不拘泥于传统,扎根乡土而拥抱时代。从屈原精神的当代表达,到群众文化的普惠共享,再到非遗活化的产业探索,秭归以文化基因激活发展动能,书写了“诗与远方”共生共荣的县域样本。未来,这座千年古城将继续以文化为舟,在高质量发展的江河中破浪前行。
三峡日报记者 胡兴军 通讯员 郝明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