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 言
随着宜昌高新区强产兴城、三峡大学引进人才、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大量人口聚集宜昌高新区,适龄儿童快速增长,学校办学规模、占地面积及生均资源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期盼的矛盾更加突出,致使学校管理和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学校如何实现高品质创新型发展?近年来,学校领导班子科学规划、脚踏实地、稳步推进、不断创新,坚持内强管理、外树形象,不断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生根,促进了学校办学品质和内涵同步提升。如今的宜昌市深圳路小学(三峡大学附属深圳路小学)布局合理、花团锦簇、书韵飘香,师生幸福、家长满意,成为东山园区人民最满意的学校。
文化引领精细管理
打造高新教育质量高地
源深流自远,行稳而致远。学校将新的历史时期的办学目标与403厂“兴船报国”的三线建设精神相结合,凝练出“引航”主题文化,让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成为一代代深小人恪守的价值取向,将“为成长引航”的办学理念融会贯通到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方面、全过程,把深小打造成党建品牌示范地、参观交流打卡地、文明创建样板地、教育人才聚集地、五好学生孵化地、周边家长向往地。
学校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统筹教育教学、日常管理与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创建、文明创建等工作,始终把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放在心上。聚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构建一体化育人整合力,培育新时代好少年。聚焦教师队伍专业成长,提升专业化师资支撑力,修师德提师能双向发力。直面“四难”改善办学条件,循序渐进改善育人环境,为学校发展打开了新格局,为教师发展构建了新生态,为人才培养开创了新局面。
学校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各项工作成效显著、育人育才优质、办学有口皆碑,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泽江,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邓玉华,枝江市教育系统、新疆温泉县教育系统等参观团队先后到深小检查调研、参观交流,充分肯定和赞扬了深小综合实力和办学成效。
激活团队创新活力
打造优秀教师聚集地
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树立“课堂就是研究室,教师就是研究员”的意识,实施“四大名师工程”,充分发挥省特级教师、宜昌名师、骨干教师在专业引领、家校沟通、带头示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掀起了练本领强素质的浪潮,打造出了一支有激情、肯吃苦、想干事、能成事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走深做实,激发人才内生动力。通过青蓝结对工程、班主任结对工程、骨干教师结对工程、后备人才培养工程这“四大名师工程”,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在专业引领、家校沟通、带头示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有激情、肯吃苦、想干事、能成事的年轻教师放在处室岗位,引导他们大展才华、大胆创新、贡献力量。充分发挥省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宜昌名师、区级骨干的名师效应和传帮带作用,在年级组、教研组、课题组建设中形成“1+1+1+N”共同体,即“1名骨干+1名干部+1名党员+N名青年教师”,以强带弱、以研促教、以教促长,形成梯队递进式教师人才队伍,使学校在面对学生分流、教师交流等诸多变化和挑战时,能稳扎稳打、精深耕种,推动教师队伍健康发展。教师平均年龄37岁,师资队伍焕发出青春活力和强劲动力。
做实研究,激发教师发展活力。加强主题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教研需求和建议,根据问卷分析确定每期研究内容,聚焦教材研究、课标学习、课堂真问题、学科活动等,将主题教研“项目化”,集体研讨、形成共案、再个性化运用,增强教研实用性、针对性和系统性。搭建赛课平台。学校积极搭建“赛三课”平台,即青年教师研究课、学科骨干示范课、成熟教师优质课,让主题教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围绕研究主题选择赛课内容,采用信息化教学,构建“教师+技术+学生”三元学习空间,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素养。激活成果意识。组织教师参加精品课、优质课、息化大赛、作业设计等各类教育教学竞赛活动,提供资源共享、团队帮扶、硬件支持和技术支撑,激活教师成果意识和转化能力。近三年,在各类课堂教学竞赛中,125人次获省级奖励,10人次获市级奖励,25人次获区级奖励。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打造五好学生孵化地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积极打造开放融合的教育环境新生态。
明确课改战略,打造理想课堂。2023年春季学期,学校开展“1234”课改战略,积极推动打造理想课堂。“1”,即围绕一个中心;“2”,即坚持读书学习、汇报课展示两条路径。学校把理论学习和教学实操紧密结合起来;“3”,即激励老、中、青三个层面活力;“4”,即抓好备课、上课、观课、议课四个环节。通过交流研讨打磨重点、攻克难点、优化环节、创新学法,提高课堂效率。
紧盯养成教育,护航学生成长。学校坚持“为成长引航”办学理念,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和学生行为实际,从入校、就餐、上课、入厕、课间活动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行为规范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全员、全程、全学科习惯养成教育的机制,从学生行进安全、集合规范、就餐礼仪、课前准备、课堂行为、课间纪律、仪容仪表等方面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落实情况,督促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不断提升。
落实双减政策,提升学生素养。让学生立于学习正中央,切实做到提质增效,学生核心素养不断提升。作业设计聚焦学生核心素养,量上精选、质上甄选、方式趣选,切实“减负增效”。采取“基本服务+拓展课程,即1+1+X”“德育加油站”工作模式,实现课后服务课程化和课程素养化,目前学校开设了38门社团活动课程,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呵护学生全面发展。
环境育人润物无声
打造学习工作幸福地
没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很难打造一流的质量。学校直面“四难”:吃饭难、安全难、停车难、活动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一步到位”原则,加大学校改扩建力度,不断改善育人环境,实现硬件软件双提升。
不畏酷暑,拓展空间“挤”出食堂。学校积极争取市区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克服用房紧张、资金短缺等难题,拓展空间建成“桃李苑”食堂,为师生提供营养早餐和午餐,终于让几千名师生吃上了“暖心饭”,这一民生工程被中央电视台报道。
文明就餐,呵护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努力把食堂变成育人课堂,从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入手,平衡膳食结构,满足学生营养需求,要求学生注意饮食卫生、细嚼慢咽,不挑食不浪费;要求老师加强营养健康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从排队、刷脸、取餐、就餐、回收等每一个细节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谦让意识、勤俭意识。每天一到饭点,学校就洋溢着家的味道,分年级错峰就餐、局领导校长陪餐、值日教师全程守护、大队委督导文明礼仪,不挑食不浪费、相互礼让、安静文明就餐已经成了深小人的就餐习惯,孩子们吃得开心,家长放心,学校安心。
破沉疴顽疾,刷新高颜值。2021年来,学校确立了从内到外、先生后师的顺序,坚持环境改善与文化建设统一、硬件建设与课程建设统一,先后对教学楼、通道、主席台、停车场进行了项目改造,同步对厕所、办公室、绿化带等进行改建,更换了护眼灯,因地制宜建立了创客教室和学术报告厅,安全隐患不断消除,艺术元素逐渐增加,育人环境逐步改善。
为巩固校园环境改造成效,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全校开展“三节三爱” (节电节水节粮教育,爱祖国,爱学校、爱老师),每周五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现了师生与环境的积极互动,持续擦亮校园文明底色。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深小将实干强校、实干强师、实干育人,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的幸福之地,开创美好的未来。
三峡日报通讯员 张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