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三峡1”号助力绿色航运发展。三峡日报通讯员 汪亚文 摄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谭强明 通讯员 曹梦雯 汪紫璇
编者按:
自市人大常委会专项工作评议反馈问题后,市国资委高度重视,严格落实问题整改相关要求,坚持以评促思、促责、促察、促改、促治,全员参与、全面覆盖,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为目标,切实推动问题整改走深走实。
9月8日,秭归华星船厂西陵峡游船项目现场,数十名工人正加紧施工。这两艘西陵峡游船为混合动力游船,首次应用光伏系统,能够实现电网及动力电池100%消纳,既环保节能,又为旅游带来了更加清洁和可持续的航行方式。
西陵峡游船项目火热的建设场景,是宜昌城发集团助推宜昌打造“电化长江”示范区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宜昌城发集团积极探索在“电化长江”制造端、服务端、应用端持续发力,为“电化长江”蹚出一条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全产业链布局,领跑发展赛道
“船舶制造不再是过去‘傻大粗’式的焊接组装,而是‘高精尖’的研发制造。”
当天下午,九码头趸船值班室内,三峡旅游集团长江游轮公司副总经理刘军刚忙完手头工作,迫不及待给记者讲起宜昌城发集团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版图。
绿色智能船舶是宜昌深入推进“电化长江”战略的关键一招。该企业近年来紧跟步伐,接连在秭归、枝江等地进行产业布局,推动船舶制造水平实现质的突破。
今年3月底,宜昌城发集团成功签约三峡库区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创新试点示范基地项目。项目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项目将围绕绿色智能船舶研发、设计、建造及相关配套等进行建设。
日前,正在加快推进的船用动力电池包生产线就是该项目重要子项。项目负责人肖军表示,生产线一期设计年产能10万千瓦时,预计今年底建成投产。
船用动力电池是船舶制造向高端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业内专家认为,新能源船舶需求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船用动力电池市场广阔,企业如果在电池和动力总成等方面占据领先优势,未来竞争中将赢得主动。
为此,宜昌城发集团与中船712所等头部企业在绿色智能船舶领域展开全面合作,船用动力电池包生产线就是其中之一,投产达效后每年可供应13艘“长江三峡1”。
推进绿色岸电,守护碧水东流
8月29日17时,船长陈国海将“长江三峡1”稳稳停靠在九码头后,扫了一眼剩余电量。
“不错,还有37%电量。最近比较‘顺风顺水’,船舶航行时节省下来不少电。”他笑着说。
40%、55%……随着绿色岸电缓缓输送,船舶在19点30分离港时已经充满近2700度电,剩余电量停留在73%,已经足够当晚“长江夜游”了。
推进绿色岸电,服务“电化长江”。近年来,宜昌城发集团加快完善港口岸电设施,配套设施综合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九码头趸船上,“全球首创高压充电系统”在一个银色圆柱状的设备上明显标注。刘军介绍,这个充电系统每小时能为船舶提供1000至1100度绿色电力,充满“长江三峡1”不到6小时。
除了充电快,便捷也是该系统的一大特点。当天充电时,轮机员李志铸抱着一根不到20斤的电缆,仅用15秒就将接口轻巧地对接好了。而低压岸电,则需要更多的人与时间。
“这是一个重大技术进步。”刘军表示,随着高压岸电的全面推进,新能源船舶续航里程短的缺陷将得到极大克服,“电化长江”也将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
高压岸电提供续航的同时,低压岸电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新能源船舶在停靠期间,仍需电力供应保障运行,高压电“浪费”,而几百伏的低压电却“恰到好处”。
绿色岸电是护航一江碧水的重要支撑。宜昌城发集团近年来加快岸电布局,累计建成岸电充电桩20套,其中高压充电桩2套。自投运至8月底,共接电客运船舶7740艘次,供电量达2340.8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省5500.88吨燃油,减排17327.77吨二氧化碳。
拓展应用场景,做精船舶文章
今年8月,宜昌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绿色船舶产业链制造能力,丰富电动船舶、电动重型装备应用场景,打造“电化长江”示范区。
抓住“电化长江”机遇,宜昌城发集团加快探索步伐。
三峡旅游集团旅游发展事业部营销中心经理方宇翔表示,去年5月正式运营的“长江三峡1”,目前已经成为宜昌“两坝一峡”日游与夜游的热门产品。
数据统计,到今年8月底,“长江三峡1”共接待游客39万人次,平均上座率达85.28%。此外,累计用电量达142.84万千瓦时,等于节省335.67吨燃油,减排1057.37吨二氧化碳,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近年来,宜昌城发集团加快整合旗下船舶设计、制造、航运、港口及相关配套等资源,在推动船舶运行绿色化、智能化水平等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宜昌城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殷俊表示,接下来将以“长江三峡1”号纯电动游轮、西陵峡混合动力游船等新能源游轮修造、运营为契机,加快“电化长江”产业示范园建设,加快扩展电动船舶应用场景,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努力为内河航运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城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