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宜昌市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新闻发布会在宜昌市新闻发布中心举行。
据了解,宜昌市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将于9月22日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文家坪村举行。今年丰收节的主题为“庆丰收 促和美”,除主会场活动外,各县市区还将结合各自特点举办分会场活动。
会上,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杨大银介绍了此次丰收节有关情况;市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义彬,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田玉宇,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覃德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高雄现场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和对外宣传科科长杜玉婷主持新闻发布会。
问:长阳作为今年全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承办方,请问目前筹备工作进展如何?
答:长阳38万土汉儿女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与各兄弟县市一道,致力打造一场农民主体、农业兴旺、农村和美的丰收盛会。
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围绕农民主体,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包括表彰百佳农民、推选乡村振兴带头人等,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农民在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是突出特色产业丰收。本次丰收节我们以菜为媒,邀请大家赏高山蔬菜基地、品高山蔬菜美食、读高山蔬菜历史、观菜区农民生活,以此展示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展示山区农民产业致富的生活写照。
三是高位推进活动筹备。长阳高度重视本次丰收节筹备工作,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的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目前,主要活动事项已筹备就绪。
问:农民丰收意味着产业兴旺,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广大农民包含了脱贫群众,近年来宜昌在增加脱贫群众收入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产生了哪些社会效果?
答: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决胜之举,也是农民富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宜昌市通过不懈努力,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实现稳步增长,脱贫人口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增速。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抓重点。推进主导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共投入产业发展及配套项目衔接资金11.9亿元。推进稳岗就业,全市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总数达到13.9万人,有劳动能力和有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口实现全部就业。
抬底板。紧盯重点对象,在全省率先组织开展全市脱贫人口“万元增收”行动,推动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全部实现“万元+”目标。
树典范。在全市组织开展“最美乡村振兴带头人”选树活动,并将致敬仪式纳入今年的农民丰收节开幕式议程。
问:刚刚提到今年宜昌市丰收节举办地榔坪镇文家坪村依靠蔬菜产业实现收入亿元以上,请问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在实施产业振兴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答:长阳坚持以链式思维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重点做好“六增”文章,实现产业振兴。
科技赋能增品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推进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品种改良,提升产业质效。
完善设施增产能。建设高标准农田41.68万亩,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2.8万亩,建设农业抗旱设施2100余个,提升农业抗灾能力,保障丰产丰收。
电商直播增渠道。打造四大电商园区,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2022年全县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到9亿多元。
品牌打造增影响。培育涉农中国驰名商标5件、地标商标和产品13件,发布“清江味道 爱尝长阳”区域公共品牌,通过短视频推介、展览展销等形式广泛宣传推介。
壮大龙头增效益。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1家,一致魔芋北交所上市,康农种业有望年内上市。
产业融合增收入。依托全县旅游资源优势,推进茶旅、菜旅、药旅、牧旅等深度融合,在节庆活动现场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促进农产品销售。
问:长阳是山区农业大县,请问长阳如何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答:长阳坚持“巩固成果守底线、乡村振兴上层次”总思路,以乡村振兴新成就助力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清江流域综合治理标杆建设。
一是守牢“三农”底线。守牢防返贫底线,确保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守牢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底线,粮食播种面积常年保持稳定;守牢耕地保护底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编制《乡村振兴总体规划(2023—2035年)》,出台《乡村振兴空间布局规划》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方案》。
三是打造示范样板。坚持对内创新示范、对上争取示范,在沿头溪流域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带、共同缔造示范带、乡村振兴示范带、乡村旅游示范带、党建引领示范带“五带联创”。
四是实施强县工程。聚力“优化功能强县、绿色产业富民、共同缔造兴村”三项行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揭兴伟 通讯员 覃丹 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