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

规划同编 项目共建 生态共治 民生共保 ——宜荆荆都市圈各项重点工作全面纵深推进 2023年09月13日 来源:三峡日报

右上:宜荆荆都市圈空间开发格局示意图。 下图:华鲁恒升荆州基地项目建设现场。荆州日报 供图

宜昌北站高铁新城城市展厅建设正酣。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黄翔 通讯员 刘睿 摄

长城汽车荆门分公司厂区。朱俊波 摄

荆荆铁路项目建设现场。荆州日报 供图

9月1日,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联合办公室第2次工作会议暨建设宜荆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第2次联席会议在荆州市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了省委省政府近期关于推动宜荆荆都市圈发展的主要会议精神,总结汇报了近期尤其是今年以来都市圈发展工作进展情况,同时还签订了《宜荆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和《深化宜荆荆都市圈交通互联互通工程建设备忘录》。

今年以来,宜荆荆都市圈四市州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不断加大规划同编、项目共建、生态共治、民生共保等工作力度,全力推进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各项重点工作正全面纵深推进。

宜昌:重点项目“加速推进”

7月1日,宜荆荆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现场推进会在宜昌召开。宜昌市及时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强化落实工作任务,将交办的13条重点任务进一步细化,形成73条具体措施,并逐一落实。昨日,记者从宜昌市发改委获悉,宜昌市纳入宜荆荆都市圈年度重点项目 53个,目前已完成投资224.4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63.21%。

8 月 30 日,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联合办公室印发《宜荆荆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标志着宜荆荆都市圈优化资源配置、共筑国土空间协同保护开发格局取得重要进展。近段时间以来,宜昌市不断优化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规划,修改完善《宜荆荆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专项规划》,配合省经信厅编制都市圈制造业发展规划。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城市和产业双集中发展等有关战略部署,对都市圈相关专项行动方案修改完善,持续开展项目谋划,夯实发展底盘。

根据宜荆荆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第二次会议精神,7 月以来,宜昌市将“创新跨区域合作体制机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组织都市圈四地相关部门召开创新工作座谈会,赴“松宜协同发展示范园”以及武汉都市圈考察学习,制定《宜荆荆都市圈创新工作清单》,以高频民生事项跨域通办、强化产业合作、协同开展生态保护等为“突破口”,多措并举推动各项合作走深走实。

“建设宜荆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是推动宜荆荆都市圈发展的重要内容。”宜昌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聚焦基础设施一体化,宜昌着力构建“对外同辐射、对内成一体”的交通体系,努力打造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江高铁荆门至宜昌段、当枝松高速、三峡枢纽多式联运等22个续建项目加快实施,宜昌至恩施至涪陵高铁、宜昌至常德高铁、三峡水运新通道等3个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聚焦省委专题会议提出的“3+2”主导产业体系,宜昌市经信系统和重点企业代表团主动赴荆州市,就产业链供应链协作配套、园区协同共建等工作进行考察对接,深入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同时,依托湖北三峡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探索建立磷石膏处理利用标准并在都市圈推广应用。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被工信部列为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获得160万元奖补资金。

同时,宜昌不断推进宜荆荆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举办宜荆荆职业教育论坛、创业大赛,促进高校工作交流和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建立统一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力争年内实现同标准享受养老服务。积极争取都市圈申报建设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宜昌目前已基本完成要素市场化改革评估工作。

此外,“当枝松宜东”百强县市聚集区正加快发展,宜都、松滋就共建协同发展示范园初步达成一致意见,省圈办给予大力支持明确了申报路径,迅鼎半导体材料、智一新能源等一批项目正在洽谈落户。其他重点任务也在有序开展。

宜荆荆恩主流媒体联盟·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何冠英 通讯员 高海燕

荆门:转型发展“底足色亮”

白露前后,秋韵正浓。荆门的项目建设进展迅速,产业转型势头强劲,迎来了一个新的收获季。

9月6日, 长城汽车荆门生产基地,一辆辆无人转运车来回穿梭,公司单班日产量接近300台。荆门分公司总经理杨国彤说,8月份荆门单月产量突破10000台,进入9月双班做到了满负荷生产,正全力挑战15000台。

9月7日,在沪渝蓉高铁武宜段转体角度最大的跨浩吉铁路特大桥施工现场,建设者们克服大桥施工过程复杂、技术难度大、精度要求高等难题,通过称重平衡试验,保证了梁体结构稳定性。

9月8日,在钟祥市的金汉江精制棉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董事长周家贵带领安环部的几名工程师,按惯例进行安全生产培训。金汉江生产的精制棉跟随着“一带一路”,成为我国精制棉产业的“领头雁”。

9月8日,走进荆门高新区,看锂电小镇建设现场。那里按全产业链谋划、全生命周期培育的理念,重点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三元前驱体材料、正极材料、电池隔膜、电解液、电芯制造等企业和项目。

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等四个循环经济特色园区入选全省绿色发展示范园区;格林美循环产业园建成国家首批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入选国家60个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成为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标杆。

作为招商引资的擂台赛场,荆门高新区用全市约4%的土地面积、不到15%的人口,贡献了全市60%的税收、70%的进出口、约80%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和90%的实际利用外资,创造了借智借力借势的招商奇迹。

截至7月底,荆门纳入都市圈年度工作清单的5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2.2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57.8%,32项重点事项正按时序进度推进,都市圈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荆荆铁路荆门段、武荆宜高铁、襄荆高铁进展顺利,武天宜高速荆门段预计10月启动节点工程建设,沙洋鲁店经蝴蝶至荆州二级公路已通车,S311、S223等公路项目抓紧推进,漳河环库公路主体工程已完工,一小时高速公路圈和半小时轨道交通圈初显雏形。

推动组建宜荆荆化工产业联盟,谋划与宜昌、荆州共建国家级化工产业集群,加大磷化产业合作;牵头创建荆襄宜动力储能电池产业集群,共同壮大都市圈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推动文旅产业合作,联合发布宜荆荆恩神精品旅游线路十条。发挥农业区域优势,持续做好品牌强农文章,提升荆品名门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带动区域特色农产品共同发展。

编制《荆门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扎实开展小流域治理试点示范。与宜昌建立沮漳河流域生态环境系统联防联控突发环境应急处理机制,漳河水质常年保持一类;与荆州建立长湖跨流域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编制《荆门市长湖保护条例》,长湖水质提升至二类。加快推进鄂中丘陵区水资源配置工程(荆门片)、引江补汉输水沿线补水工程(荆门片)等项目前期工作,漳河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加快建设。

推动产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荆门正疾行在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大道上。

宜荆荆恩主流媒体联盟·荆门日报记者 姚桂林 通讯员 雍舜

荆州:奋力助推都市圈建设破题起势

在观音寺长江大桥江陵侧施工现场,一块块塔柱模板,稳稳地支搭在“钢筋森林”之间;走近荆州煤炭储配基地,长江上百舸争流、浩吉铁路上列车呼啸的画面映入眼帘;华鲁恒升荆州基地一期项目建成,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这座悄然兴起的“钢铁新城”蔚为壮观……

9月1日,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联合办公室第2次会议期间,宜昌、荆州、荆门、恩施四地与会人员在荆州现场观摩项目时,看到了上述重大项目火热的建设景象。

今年以来,荆州围绕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目标定位,与宜昌、荆门、恩施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坚持规划同编、项目共建、生态共治、民生共保,统筹实施交通互联、产业互补等八大行动,奋力助推宜荆荆都市圈建设破题起势。

在规划同编方面,荆州按照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原则,同步制定交通物流、强县工程等9个专项规划,构建五年规划、三年行动方案、年度清单推进体系,编制印发《荆州市推进宜荆荆都市圈发展2023年工作要点》《荆州市落实省委领导同志调研宜荆荆都市圈重点交办事项工作清单》。目前,宜荆荆都市圈2023年重点工作清单中,涉及荆州的47个重点项目、41个重大事项、10项重大规划以及10项重点交办事项按时序进度推进,部分已取得实质成果。

在项目共建方面,荆州积极推动优势产业链相互嵌入、企业互为配套,松滋·宜都协同发展先行区共建千亩产业园区取得阶段性成效;以华鲁恒升、云图控股等百亿项目为龙头,与宜昌、荆门共建以磷化工、煤化工、医药化工等为主的国家级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由初级产品为主向中间产品供应、终端产品集成延伸,构建全国新能源电池材料绿色发展示范区。

在生态共治方面,荆州坚持区域服从流域,加强上下游统筹、左右岸协同、干支流互动,与宜昌、荆门共同推进沮漳河、长湖等水系综合治理,共同谋划争取荆汉运河等重大工程项目,加快建设水量互补互济、排灌顺畅自如、生态补偿合理的现代水网。目前,已签订《四湖流域水生态环境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正在会同宜昌市相关部门研究制定长江宜昌至荆州段流域生态补偿方案。

在民生共保方面,荆州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推动教育、医疗、文旅、公积金等优质资源跨区域共享,推进高频事项跨域通办,都市圈不动产登记一体化协同平台正式上线,实现异地就医备案、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理异地购房提取住房公积金等511个事项宜荆荆都市圈通办,力争今年超过600项。

宜荆荆恩主流媒体联盟·荆州日报记者 刘蜜 通讯员 赵发顺

恩施:战略项目产业生态机制协同发力

近日,宜昌、荆州、荆门、恩施共同研究起草的《宜荆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出台,恩施全力乘东风行快船。

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州直部门和县市协调机制,同时与宜荆荆三地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机制,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沪渝蓉高铁宜昌至恩施至涪陵段(恩施境内总投资515亿元)有望今年年底开工建设。宜来高速鹤峰东段(恩施境内总投资67.3亿元)、张南高速宣咸段(恩施境内总投资56.4亿元)、安来高速渝鄂省界至建始段(恩施境内投资18.2亿元)加快建设。巴东至张家界高速沪蓉沪渝连接段(恩施境内总投资201亿元)完成工可研报告编制和投资人招标。恩施航空口岸正式开放获国务院批复同意。

重点项目加快实施。恩施30个融入都市圈发展重点项目加快推进,27个建设项目已开工24个,3个谋划项目前期工作提速,截至7月底,共完成投资34.4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2%。

一批重大产业和社会发展项目推进顺利。页岩气利川区块“红星地区500亿方增储工程”8口井已全部完成钻探。建始县“鄂建页2井”已完成现场踏勘。咸丰县皇恩烨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第一条生产线已建成投产。恩施一正药业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加工线技改项目已完成GMP认证,正式投产。恩施民族体育运动中心、恩施龙凤职业教育产业园、恩施州中心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等项目均按时序进度加快推进。

文旅合作深入开展。恩施与宜荆荆及神农架签订百万游客圈内互送合作协议,实现五地游客圈内互送。积极参与宜荆荆恩博物馆联盟、图书馆联盟、文化馆联盟系列活动。联合举办“宜荆荆恩非遗赶集会”。截至7月底,恩施累计接待游客5954.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31.91亿元。

产业协作联动加速。与宜昌共建鄂西南武陵山茶产业集群,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与宜昌签订人才发展联盟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千企百校行”活动。8 月,恩宜两地经信部门在宜昌微特智慧谷成功举办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专精特新”专场)活动。主动参与宜荆荆产教融合发展论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等,积极参与宜荆荆教科研第二届年会,共同研究出台《合作章程》。

民生共建增点扩面。与宜昌制定全省首个跨市州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去年被水利部评为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之首。联合申报的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试点。与宜昌共同完成鄂西南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论证。恩宜两地建立了边界森林防火区域联防机制,医患纠纷协调支援机制。联合推行“招信码”,实现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与宜荆荆三地共同编制《“宜荆荆恩”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总体规划》,已完成征求意见稿。落实宜荆荆都市圈不动产登记一体化协同平台异地受理、跨域通办要求,恩施州八县市均设置了跨域通办专区。与宜荆荆三地公积金中心签订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在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

宜荆荆恩主流媒体联盟·恩施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冶

宜荆荆都市圈:全力推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三峡日报讯(记者何冠英、通讯员高海燕)记者从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联合办公室获悉,今年以来,宜荆荆恩四地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全力推进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各项重点工作全面纵深推进。

聚力推进“规划同编”,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协助省圈办起草《关于加快推动宜荆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即将发布;《宜荆荆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正式印发实施;《宜荆荆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专项规划》即将完成审核程序后印发。都市圈工业协同、现代农业、统一大市场等14个领域的专项行动方案陆续发布实施。

聚力推进“交通同网”,重点项目全面推进。177个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889亿元,1-8月完成投资571.4亿元,完成进度 64.27%。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引领性工程 37项,1-8月完成投资212.1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83.2%;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荆门国际内陆港公铁联运中心等项目超时序进度;沪渝蓉高铁宜昌至涪陵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聚力推进“产业同建”,产业合作走深走实。宜荆荆恩四地经信部门联合申报“磷系新材料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共建“荆襄宜动力储能电池集群”,构建产业供应链平台。科技部门共谋划推进科技创新项目206项,三峡实验室、宜昌科教城、荆楚科创城、荆州科创大走廊、“世界硒都”科创中心等重点项目协同发展。文旅部门签订《“宜荆荆恩神”区域文旅产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整合都市圈文化旅游资源,发布 10条精品旅游线路。物流部门开通宜昌白洋港、荆州车阳河港集装箱钟摆航线,降低生产企业物流成本;开通“宜昌-恩施”冷链专线,缓解恩施地区冷链物流需求压力。

聚力推进“流域共治”,生态保护加强协同。宜荆荆恩四地联合颁布施行《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的决定》。宜昌市和恩施州就长江恩施至宜昌段、清江流域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宜昌市与荆州市签订《共同应对跨界流域(区域)环境污染及突发环境事件框架协议》。

聚力推进“民生同保”,公共服务提标扩面。今年以来,宜荆荆恩四地联合举办都市圈创新创业大赛、IPO融资业务培训等活动 30余次。都市圈不动产登记一体化协同系统成功上线。圈内各城市实现医保关系转移协同办理和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1-8月累计实现医保异地结算约4.5 万人次。

都市圈最热点

(9.8—9.12)

●9月8日,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拉开帷幕。当天,组委会发布的《2023中国投资热点城市报告》显示,荆州、广州南沙区、贵阳、长沙等18座城市或区域上榜全国第二批中国投资热点城市名单,这是荆州第二次入列中国投资热点城市。

●9月8日,武汉野生动物王国全新板块“彩翼谷”首次对外营业开放。集中展示了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十多种拥有美丽羽毛的鸟类,其中不乏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世界濒危物种。

●9月8日-10日,2023年长江荆州段中华鲟野化放流活动在监利何王庙江豚保护区举行。800尾成功野化的子二代中华鲟通过人工放流顺利回归“母亲河”。

●9月9日,我省三大都市圈(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正式签署检验检测认证合作备忘录,从建立联席会议机制、资源共享、监管联动、能力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产业和宣传科普等7个方面加强检验检测区域协作,共享资源优势。

●杭州第19届亚运会将于2023年9月23日开幕,据亚运会官网公布的名单显示,宜昌籍运动员田涛、孙佳俊、朱胜龙、熊诗麒成功获得本届亚运会参赛资格,将分别在举重、游泳、田径三大项若干小项中参加角逐,这也是宜昌参加亚运会项目最多、人数最多的一次。

●一列满载汽车的班列近日从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启程,将经二连浩特出境,驶往俄罗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意味着中欧班列(武汉)再添一条国际物流通道。截至目前,中欧班列(武汉)共拥有49条跨境运输线路,辐射40个国家、113个城市。

●恩施州提出生态旅游康养产业主攻目标,力争到2025年,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亿元。

●近日,湖北省首个大型乡村振兴工程——荆门市沙洋县沈集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主体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