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拥有世界级的文化资源禀赋。
古有“中华民族之母”嫘祖、“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今有“大国重器”三峡大坝、民族品牌“长江”钢琴。
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便带来了灵感、触发了激情、迸发了活力……
传统文化熠熠生辉
19.5万年前,宜昌就有人类居住。
这是1956年,“长阳人”问世带来的重大考古发现。
接连填补人类考古学“中更新世后期”和“亚洲长江流域”两个空白,足以让“长阳人”成为世界的瑰宝、中国的骄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宜昌厚重的文脉就此延展开去——
4400多年前,“中华民族之母”嫘祖发明养蚕。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蚕吃青青桑叶,吐出白白蚕丝,衣不蔽体的先民开始从蛮荒走向了文明。嫘祖也被尊称为“人文女祖”“中华圣母”,受到世代尊崇。
继承先祖养蚕抽丝的传统,嫘祖后裔盛产“垭丝”,宋朝时期就出走大三峡,成为遥远丝绸之路上的节点。
2000多年前,“世界文化名人”屈原行吟登场。从《离骚》到《九歌》,从《九章》到《天问》,屈原用浪漫诗篇刷新了历史,收获的“中华诗祖”“辞赋之祖”的美誉。
更值一提的是《楚辞》,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描绘出了楚文化瑰丽奇异的“天际线”。
香溪河畔,“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挥别家乡。天资聪慧的三峡神女,主动出塞和亲,用柔软的身姿筑起汉朝与匈奴团结的桥梁,为边塞带来半个世纪的和平。
国色与乡愁,战争与和平,即使千年过去,依然为人们所传颂。
巴楚文化、名人文化、三国文化……多种文化交相辉映,碰撞、交织、绵延,为宜昌诞下了2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时至今日,这些文化瑰宝依然展现着蓬勃的力量。
现代文明名扬四海
高峡出平湖!
这是一场长达百年的圆梦之旅:
1919年,孙中山先生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1981年,葛洲坝工程胜利合龙,“预演”成功;1994年,三峡工程开工,10多万张设计图纸在一砖一瓦中擘画成真;2020年,三峡工程整体竣工验收,入选“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刷完“世界水电难题库”,中国水利水电事业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将大国重器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同样屹立不倒的还有“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包粽子、煮盐蛋、挂艾叶、划龙舟……每逢端午,屈乡儿女都会齐聚一堂,共缅屈子遗风。这一习俗,穿越古今,延绵千年。
2009年,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五年后,“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也成为国家唯一保留的端午国家节庆活动。
弘扬屈原精神、繁荣诗歌艺术,宜昌还将“中国诗歌之城”收入囊中,成为“中国屈原诗歌奖”的永久颁奖地。
第17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上,鲜红的“长江”钢琴被推至会场中央。
2009年,“长江”钢琴在宜昌研制成功并批量生产。十余年励精图治, 这个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终于登上了世界舞台!
依托“长江”钢琴,宜昌着力打造“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钢琴制造基地,持续擦亮“长江钢琴音乐节”文化活动品牌,成为首个“中国钢琴之城”。
放眼全市,还有更多文化名片在闪光:40年坚持不懈技术攻关,护航“水中熊猫”中华鲟活跃至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国文明城市”之花完美盛放……
活力编织独特气质
穿越时空,对话历史;浓墨重彩,人文盛典。
五一剧场内,座无虚席,湖北三峡演艺集团联袂中国一流团队打造的《三峡盛典》,正在浓情上演。
全景多媒体和水幕舞台齐上阵,结合室内无人机、矩阵威亚、全息影像等全新演艺技术,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一起探秘巫山云雨、见证三峡伟业。
在宜昌,好戏又何止这一出!
此前,宜昌剧院上映的新编历史话剧《屈原》,也一票难求。
该剧以倒叙式的史诗结构,讲述了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谱写了荡气回肠的爱国者之歌。
丰满立体的人物、恢宏瑰丽的舞台、精彩绝伦的表演……让该剧无论是武汉首演,赴北京参加“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还是回到宜昌接受市民“检阅”,都收获了无数好评。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宜昌就开始以地域文化为圆心,展开了文艺创作。
从此,扎根宜昌、沉淀已久的民间艺术,迸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极强的感染力,屡次登上“全国文华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群星奖”的舞台。
通过“话剧嘉年华”“送戏下乡”等活动,宜昌让“好戏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月月有剧目,周周有戏看”正在成为人民生活的日常。
走出剧场,各类精彩活动更是层出不穷。
人人可参加的“端午之夜”,活动丰富,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交织成趣;交响音乐会,荡涤心灵,让高雅艺术与百姓文化水乳交融;激情四射的音乐节,风格多元,为市民游客奉上视听盛宴……
活力之城,魅力尽显!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杨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