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在远安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清洁的道路、干净的村庄、美丽的公园,处处呈现着乡风文明、生态和谐的幸福宜居景象。
在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中,远安县坚持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聚群众之力、集群众之智、解群众之忧,从改善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入手,不断向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延伸拓展,一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跃然纸上。
群众参与,共创宜居环境
美丽乡村怎么建?村民说了算。
“这老房子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拆得好。”9月3日,河口乡双坪村村民曾令权说道。
双坪村山岸子居民点因人口稠密,居住环境较差,村民对环境改造意愿强烈。为此,村“两委”先后召开屋场会、湾组会17场次,发动群众参与共商共建。
“我们以共同缔造为契机,通过改造人居环境,激发村民的内在活力,让群众成为美好环境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双坪村党支部书记陈俊表示,汽车开到家门口,花草树木处处有,休闲娱乐在身边,这就是村民携手打造的幸福家园。
双坪村的变化只是远安县建设宜居环境的一个缩影,县城内的老旧小区同样上演着“变形记”。
过去,停车难、场地少一直是三吉花园小区居民的心病,而与其仅一墙之隔的8个老旧小区居民则苦于缺少居民活动议事场所、基础设施老旧等问题。
如何破题?在共商会议上,大家达成了共识,决定拆掉围墙打通“心墙”,将小区变“大”,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如今,道路更通畅了,公共场所更宽敞了,内部道路直通学校、超市、医院、社区,5分钟生活圈极大方便了小区居民。
联村共建,共育富民产业
8月14日,花林寺镇高楼村军哥家庭农场葡萄采摘园里,游客络绎不绝。“现在人们喜欢边采摘边游玩,体验浓郁的乡土风情,果子根本不愁卖。”军哥家庭农场负责人李频喜笑颜开地说道。
高楼村是远安县有名的“水果村”,随着“一村一品”的大力实施,先后引进市场主体17家,带动200多名村民就业,给游客带来甘甜的同时,也给村民增添了幸福。
“甜蜜高楼”不止高楼。蜿蜒的鸣凤河犹如一条丝带,串联起了横岩坪村、宝华村、高楼村,3个村因河相连,且地域相近、产业相似,是最容易实现抱团发展的“兄弟村”。
今年3月,花林寺镇成立了鸣凤河流域联村党委,整合资源资产资金,共同服务远安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同时借助搬迁安置机遇,建设人口梯次转移安置小区,引导横岩坪、宝华偏远地区人口有序向高楼村转移。
人员搬来了,如何将村民与产业紧紧地“绑”在一起,让村民“稳得住、过得好”?3个村共同出资成立劳务有限公司,将区域内劳动力合理利用,既解决产业用工需求,又带动村民务工增收。
有了产业打底,群众才有“稳稳的幸福”。自今年远安县实施联村共建以来,已建成联村党委7个,覆盖23个村,有效打破了产业发展的地域限制,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实事办实,共护民生服务
“过去送外卖,哪有落脚的地方,现在有了安新驿站,就像在家里一样。”7月31日,在安新驿站,外卖小哥曹宇边吃饭边说道。
为有效解决外卖员、快递员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等难题,远安县多次召开恳谈会,汇聚县直单位、乡镇、社区、平台企业、新就业群体五方力量,共同参与驿站建设。
同时,建立起“社区托管+自助管理”模式,实现安新驿站24小时服务不打烊。
暖心服务让小哥们有了归属感,越来越多的小哥愿意为社区建设出把力,涌现出一批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信息员”、邻里生活“服务员”、行业作风“监督员”。
在办好小事服务民生上,就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后,鸣凤镇双利村75岁的村民常训秀每天都过得既充实又有收获。“以前想工作没机会,现在工作到了家门口,怎能不积极?”常训秀开心地说道。
为解决企业用工与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供需问题,双利村在塔岗湾组建立了务工“共富驿站”,由党员自发捐赠房屋,担任“服务管家”,将企业末端工位搬到群众“家门口”形成流动车间,打造就业岗位100余个,带动人均月增收1500余元。
从房前屋后的人居环境到民生服务的提档升级,远安正以一桩桩一件件的实事小事,不断解锁共同缔造幸福生活的密码。
三峡日报通讯员 豆伟标 朱丽君